关键字:聘用 管理 洋专才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外国员工
引入洋专才,最近两年已经从政府层面扩展到了企业层面,并成为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
当2003年底,美国人贝希伦正式受聘锦江酒店管理公司总裁的时候,还引起了媒体的一阵骚动和好奇。而当2006年6月,上汽集团传出聘请墨菲(Philip Murtaugh)出任集团副总裁的时候,中国国内基本没有多大的反应,倒是美国《商业周刊》惊呼中国人要抢海外汽车专才了。
引入洋专才,最近两年已经从政府层面扩展到了企业层面,并成为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尤其是那些直接与国际公司竞争的中国企业,比如保险、银行、零售、汽车、IT行业等。奇瑞汽车的海外军团不少于200人,按照美元计算,这些人的年薪水不低于6位数。
那么,如何才能聘请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洋专才”呢?在聘用与管理上国内的企业需要注意什么?
“削足适履”的代价
2002年,李伟所在的东莞某IT公司通过国际猎头一次性招聘了4位“洋专才”,这些悉数来自美国的“洋专才”当时被公司奉若“宝贝”。李伟所在的这家IT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中小型企业,主要业务也并非研发而是产品中端的外包,企业业绩平平。
“老板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招聘一些国外的能人来增加公司的利润。”在李伟看来,也正是因为大量引进“洋专才”这种自不量力的做法,才使得公司的景况大不如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招聘来的4位“洋专才”平均年薪是170万元美元,而这家IT企业全年的营业额不超过1个亿,这对于一个中小型的,正在爬坡的IT企业来说,无疑是要命的。作为公司的HR主管,先前李伟一直不赞成公司引进大量的“洋专才”,但李伟一个人的声音毕竟太弱,老板对他的意见也没能充分考虑,这才使得之后公司的资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仅仅三个月,李伟所在的公司便因资金瓶颈辞退了这4位“洋专才”,同时由于资金紧张又辞职了大量关键部门的员工,以减轻财务危机。
“其实国内好多企业都存在这种现象,在‘洋专才’的聘与用上,企业盲目认为海外人才比国内人才好,有的企业连基本的管理制度都不完善,就去聘用国际人才,对职位的需求也不明了,只知道企业用洋专才才能使企业进步,这样不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还会造成人才浪费。”国际结盟人才网CEO马莉莉说。
提供适合“洋专才”的土壤
“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看好国内企业,他们也知道中国企业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作为国际结盟人才网的创始人,马莉莉对此深有感触,“类似结盟这样的海外猎头是企业引进‘洋专才’的渠道之一,以国际结盟人才网为例,2003年公司刚成立时并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而近两年每年都要为中国企业输出4-5名国外的优秀人才,以后还会有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