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薪酬的全面管理

   2023-01-12 CHINA10260


不同心理账户中的项目是否存在价值的替代关系?

不同项目的货币价值和认知价值是否有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薪酬的管理者,类似于银行的客户经理。工作目标当然是客户(员工)的资金价(1623.30,0.50,0.03%)值持续最大化,只不过这里的客户经理,要管理的是包括员工货币账户和心理账户在内的总价值。这同样要求全面薪酬的管理者从以前管理节奏的断续但有周期(每月、每季度、每年)转变为持续且动态。这是全面薪酬管理在时间和结果(深度)上的变化。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人有两个账户:经济学账户和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比如甲想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临出发,发现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已经丢失。甲是否还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人仍旧去听。可如果是音乐会门票丢了,大部分人不会再买票去听音乐会。从损失的金钱看,两者并无区别。之所以有不同结果,是因为人们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此丢失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心理账户的预算和支出。

1984年,卡尼曼教授 (Daniel Kahneman) 和特韦尔斯基 (Amos Tversky) 教授认为“心理账户”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达更贴切。

卡尼曼认为:人们做出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多种选择结果进行估价的过程。究竟如何估价,最简单也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把选择结果进行获益与损失的评价。在做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