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用全面薪酬的企业来看,承诺雇佣模型已经决定长期导向的企业-员工关系。全面薪酬包含相当的延期价值,这是与其用人理念完全一致的。但对于员工来说,是否相信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否信任企业内的管理制度,是否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却不会因为企业管理者的美好愿望就成为必然。即使是像股票期权这样规范的长期激励手段,都要建立在员工对组织拥有“心理所有(PSYCHOLOGICAL OWNERSHIP) ”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只有建立共享的并可预期的愿景、树立现实并踏实的发展目标、塑造言而有信的管理层、健全权威得到保障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员工接受并真正理解薪酬中的延期价值,进而真正发挥延期价值的激励作用。而从企业角度看,延期价值占有相当比重,不仅能减小薪酬支付中现金流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组织人力资源风险,从而更好地维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员工衡量企业提供的全面薪酬的价值,不仅会从自己的需要偏好和认知进行绝对价值的判断,而且还会进行相对价值的判断。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认知和判断中存在利己主义的有限理性,也就是不仅仅关注自己,更关注他人。公平理论同样发现人们对于报酬的衡量,有对自己的付出和产出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习惯,并且存在高估自己付出、低估自己所得的倾向。因此,流行晒收入不足为奇,因为这为人们调整对全面薪酬的相对判断提供了机会。
某公司为员工出差提供意外和医疗保险,员工对于这项制度是高度认可的,后来知道竞争对手为其员工出差提供的意外和医疗保险是最高额度,该公司的这项制度很快从价值高的全面薪酬项目变成价值低的项目,而真正发生变化的,其实是员工心理感知的相对价值。因此管理者要根据员工对薪酬项目的价值判断进行适时调整,在全面薪酬项目上进行创新。
全面管理
全面薪酬管理,不仅需要对薪酬的全面理解,也需要对全面薪酬的全面管理。一旦企业家和经理们意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力图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直接联系起来,那么全面薪酬的全面管理,就是展现并实现这种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必须变革与此不相适应的管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扩展:
● 管理边界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从员工工作扩展到员工生活。在传统的薪酬管理中,对于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和相对薪酬价值的管理较多,有些企业在强调外部竞争性的情况下,能够考虑竞争对手的薪酬策略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而在全面薪酬管理中,对于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关注成为常态,在全面薪酬的结构设计和价值评估中,不仅仅将视野聚焦于员工的工作,还考虑到员工的生活(工作-家庭平衡、健康、子女等)。这是全面薪酬管理在外延(广度)上“全面”的体现。
● 管理理念从成本管理扩展到资本管理。薪酬管理多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密切相关,人工成本、人工费用是管理层常用的薪酬定义。在全面薪酬管理中,资本管理的意义远大于成本管理的意义。从人力资本角度看,全面薪酬管理需要考虑资本成本、资本回报,更需要从投资风险管理角度衡量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全面薪酬)的风险和收益。正因为全面薪酬管理的激励导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更为直接的绩效提升,是评估投资收益的关键指标。而全面薪酬体系是否降低了关键人才的离职倾向,是否减少了“头天拿奖金,第二天交辞呈”这样的短期交易行为的出现,是否从制度上延长了关键人才与企业的契约关系,则是衡量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从“成本”到“资本”的变化,是全面薪酬管理在管理哲学(高度)上的变化。
● 管理依据从有形契约扩展到无形契约。在传统的薪酬管理中,主要的管理依据是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中对于薪酬和福利等相关事项的约定进行薪酬给付。但在全面薪酬管理中,管理依据不仅是这种有形契约,还要依据企业与员工建立的无形契约,即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对于相互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心理约定,因此,全面薪酬管理,不仅承担着帮助员工发掘其对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认知的任务,还负责与员工沟通企业认为员工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全面薪酬管理维持这种心理契约的平衡。有形契约立足于遵守契约的内容,而无形契约更关注于维持双方期望的平衡和一致,契约内容则处于次要位置。这是全面薪酬管理在内涵(宽度)上的变化。
● 管理对象从货币账户扩展到心理账户。如果说传统的薪酬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货币账户的所得,那么全面薪酬管理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心理账户。所谓的对于员工心理账户的管理,就是强调不同员工的态度和认知,会导致同样的薪酬项目和薪酬支付形式对不同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由于高层管理者心理账户评估频率更低,因此对于年薪制和延期支付形式更容易接受,而普通员工的心理账户评估频率更高,因此需要小步快跑式的薪酬激励手段。
如前所述,薪酬是员工对价值评估的结果,因此,企业实行全面薪酬管理,就要关注:
员工的心理账户是如何建立和变化的?
企业全面薪酬的各个项目,员工是存入一个心理账户还是多个心理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