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里的“信任领导力”

   2023-10-05 互联网1980

  助理如期将总结发到了我的邮箱。然而,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她竟然没有将数据和去年做对比。我非常气愤地叫她到办公室来,问她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根本没有重视这件事?还是认为这等小事是大材小用?

  尽管我看得出助理表情委屈,但她并没有过多地解释。过了一会,她又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刚才查了一下邮件的已发记录,数据对比在另外一个附件中。她刚才没有解释,是以为自己忘记发了,请我再看一下。

  我赶紧又看了一下邮件,果然还有一个附件自己没有收,却误会了下属。我赶紧回发了一封邮件,表扬她总结得非常好。

  尽管这是件小事,但我不得不进行自我检讨:误解的本身是出于对她工作态度的不信任,而这种“有罪推论”的逻辑,不仅是对下属职业化素质的否定,还暴露了自己管理能力的缺陷。

  场景二:信任过头就是放任

  信任下属,是领导者对下属品质、能力的充分肯定,但是对于现在越来越不靠谱的年轻员工,我实在是不敢轻易信任他们。

  一次,我将工作交给了一个很信任的下属做,让他一周后交给我。其间,我也问过他工作进展程度,他都告诉我:正在稳步推进。然而,一周后工作的结果却让我震惊,实在太令人失望了。我的经验告诉我:信任下属虽然必要,但千万不能过分,否则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放任。

  作为主管,我希望下属可以时常向我汇报和沟通,虽然不至于一事一汇报吧,也是越勤越好,这样我才能控制工作的结果。

  我宁愿让下属认为我不信任他们,也绝不能允许因放任导致的恶果。

  情境三:合作者,为什么无端不信任?

  我的部门经常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发现我们彼此都并不那么信任对方。每个部门都在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自己的部门争取最大的利益,然而整体的利益却可能受到伤害。

  我总觉得市场部主管在背后搞小动作——他和一位副总的关系非常好,总在替自己的部门争取利益,而将一些费力又不讨好的工作推给我们部门。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分配中,只要是市场部力争的工作内容,我就会与他们争。而在合作中,市场部主管总在怀疑我的工作进展和质量,还开玩笑说:可别拖我们的后腿呀。于是,我们常常在互相监视,互相挑毛病,互相找错,以防他人的过错嫁祸在自己身上。这样互不信任的合作,又怎会愉快呢?还不如都让我们部门自己干来得轻松呢。

  你说,现在这个信任怎么那么难呢?是不是只要有利益纷争的地方,就一定难有信任呢?又该如何去彼此信任呢?

  许多主管通常更注重管理风格和管理技巧对团队的影响,为此不遗余力。而事实上,勇于承担、真诚、尊重人、善于倾听这些基本品质,才是你最需要让员工感受到的……

  赢得下属信任的“基本功”

  分享《管理成就生活》里的智慧

  欧洲著名管理学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本刊注:本刊上期特刊曾做专访)在他的《管理成就生活》一书中,专门拿出一个小章来讨论信任问题,他认为这是有效管理的六大原则之一。

  “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成功地获得并保持员工对他的信任,他就取得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即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管理环境。”他在书里说。而这种坚实的管理环境,可以使管理中的失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让我们来看看在马利克眼中,作为部门主管,如何才能赢得来自下属和同事的信任。

  不要玩“失败者的游戏”

  员工通常可以接受失败,但如果让他们参加一场注定绝无可能成功的“游戏”则不然。当他们总是业绩很差,而这又都是由于上司反复修改规则以满足个人利益时,他们必定会拒绝。其拒绝的不同形式,仅在于是选择离职,还是选择内心的“放弃”。

  也因而,主管必须牢记两条规则:一、下属的错误就是上司的错误,一旦下属的错误被“外人”——企业高层或团队外部的人知道,就必须出手支持和帮助下属,而不是指责他,否则休想留住他的信任;二、自己的错误就是自己的错误,一旦把自己的错误推到下属身上,将伤及双方的信任基础。

  创建信任时要真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