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铝合金彩色导电氧化

   2023-08-21 互联网2520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与时间成反比,即溶液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反之所需时间越长。

  铝材纯度越高所需的氧化处理时间越长。氧化处理时间不足,生成的氧化膜过于浅淡;铝材纯度低,氧化时间缩短,否则氧化膜显陈旧,甚至影响膜层的导电性能。

  为了获得均匀的氧化膜色彩,小件氧化时可在溶液中多晃动,大件可采取搅拌溶液或静处理(不搅拌溶液、不晃动工件),以防工件的边缘部位与溶液的交换机会比工件的中心部位多而产生不均匀的氧化膜色彩。

  (2)循环水冲洗。对于有盲孔、狭缝的工件要加强对这些部位的冲洗,并甩净里面的残留溶液,以防氧化溶液流出来氧化面受破坏。

  (3)自检。工件经循环水冲洗后宜即自检质量,如发现有缺陷的可在碱液中退除,出光后重新氧化。若干燥后再退除、返修、则较难退除,且较易损伤基体。

  (4)干燥。干燥是维护质量的关键,氧化件需在干燥之前先甩去工件表面的游离水,然后在阳光下曝晒。也可在45~50℃条件下烘烤干燥,温度不可过高,以免烤焦、老化、出现裂缝,外表色彩显得陈旧。

  659.大面积件的氯化

  (1)整体处理。根据氧化件的外沿尺寸(适当放宽余量),用木条或砖块围成一个框,框内铺上塑料布,形成一个凹形水池,其高度若处理板状件的,则有100MM左右即可,操作时只要将工件在此池内上、下晃动,即可使其表面形成氧化膜。

  (2)分部位处理。分部位处理即工件在槽(池)内先后在不同部位依次快速变更或转动,最后使整个工件表面与溶液多次接触而逐渐形成并加厚氧化膜的操作方法。

  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即可免于制作大型镀槽、配制大量溶液,且减少长期少有使用而造成的浪费,还可免于占用车间内的生产面积。

  660.氧化膜色彩不均匀的三种可能原因

  (1)工件面积过大,操作时在槽内摆动过大,边缘和中心部位与溶液的接触、更新、交换有过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氧化膜色彩不一致。.

  预防方法:氧化时工件摆动的幅度要小,静处理也可以,但当溶液温度过低时容易出现地图状花斑,显得不自然。

  (2)包铝件加工时部分包铝层遭到破坏,被切削掉,外层包铝属优质铝,被包的内层是杂铝,两种铝质差异较大,故氧化后出现“良癜风”似的斑点。这一现象客户往往不会太理解,厂家要多做解释工作,说明原委,以免引起误解。

  (3)工艺操作方面问题

  ①工件碱蚀处理不彻底,局部处原始氧化膜、污物未能除尽;

  ②碱蚀后没有当即进行出光处理,工件表面仍呈碱性;

  ③工件在传递过程中接触过异物。

  当遇有膜层色彩不均匀时要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661.由碱蚀液中铝离子积聚过高引起故障

  一位读者来电询问工件经碱蚀后难以获得导电氧化膜的原因,经对导电氧化膜难以形成的诸多因素排除之后,考虑到碱蚀液中是否有过高铝离子问题,对方说碱蚀液很稠。但碱蚀速度不快。当时笔者建议更换碱蚀液,因为碱蚀液使用时间过长之后会积聚过多的铝离子,铝离子在工件表面较难洗脱,从而影响铝件表面与导电氧化溶液的接触,从而影响到氧化膜的形成。另一建议是若当时无条件更换碱蚀溶液,可将碱蚀后的工件经热水漂洗后立即在流动水中漂洗,然后再在含有氢氟酸的浓硝酸中出光,然后经充分漂洗后进行导电氧化处理。后该读者来电话说碱蚀后用热水洗烫效果很好。

  笔者经验是,在热水中洗烫后迅速离开热水并当即浸入流水中,防止工件干化后因遭到氧化而影响到导电氧化膜的形成。

  662.氧化膜附着力差的四大原因可能原因:

  (1)氧化膜过厚(氧化时间过长);

  (2)氧化溶液浓度过大;

  (3)氧化溶液温度过高;

  (4)氧化膜未经老化处理。

  操作者可根据上述对氧化膜附着力有影响的四点因素进行调整。

  663.氧化件的孔眼及其周围较难形成氧化膜主要有如下两种原因。

  (1)工件碱洗后冲洗不彻底。碱洗时进入孔眼内的碱液如未能冲洗干净,氧化处理后碱液会从孔眼中流出来,致使孔眼周围的氧化膜遭到腐蚀。

  (2)工件的孔眼周围有黄油。铝材攻螺孔时很涩,操作者常以涂黄油来润滑,碱洗时如果碱液中缺乏乳化剂,黄油是很难除尽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