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大量淘沙式
策略二、适量储备式
策略三、量才适用式
策略四、多向流动式
策略五、互补搭配式
策略六、矩阵管理法
淘汰什么人再怎么精挑细选,再怎样专业培育,团队中总会有一些员工是不合格的。这些员工,我们不能再授权使用了,必须果断淘汰。
什么样的员工是不合格的呢?一是品质不正,二是他的绩效低,三是犯重复的错误。
员工的品质总被忽视掉。其实品质不正的人,能力再好,也是不能用的。你想想,他把公司的机密资料,卖给竞争对手,我们的产品刚开始生产,竞争对手已经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我们的损失将会有多大。这样的员工,一定要果断淘汰,决不能再雇用。
员工的绩效低,甚至出现负值,我们也要淘汰他,毕竟做企业是要绩效的。这里说的绩效,包括以往的绩效表现,也包括未来的绩效表现。有的员工,进企业时,刚开始一段时间在学习,在准备,慢慢地才出绩效。所以,要估算未来的绩效。
假如他以往绩效低下,再评估未来的绩效,也是低下的,那就要果断地淘汰。
还有一种员工,在一些大事情上,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屡教不改,那也是要淘汰的。为什么?因为这说明他的学习力低下,假如企业没有适合他的岗位,那就让他出局。
对员工也要像对待客户那样,温柔淘汰。除了谈话婉转之外,可以借其他方式来淘汰。比方说考核,先制定游戏规则,不合格者出局。或者通过调动岗位,让他到不愿意去的岗位去,主动辞职。并不是说淘汰掉的员工一定没多大价值。经过职场历练,出去的员工可能几年后,会成为职场精英,是我们渴求的人才,要留条路,让这样的人才回到企业来。惠普一位高级副总裁三出三进,我们要有这样包容的胸怀。
策略一、大量淘沙式
金砂里面,有金子。但是,这个金子的含量是有一定的。
当我们只淘了100斤沙,就想出来几十斤金子,是不太可能的。人才也是如此。前面谈到千里马和伯乐的投资理念,我们现在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要淘人才。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况,有的公司比我们自身的条件还差,给员工的待遇也没有我们的好,但是他们会有几个人有我无好的优秀人才。用投资理念来讲的话,我们的投资环境比别人好,但是千里马却到他那里投资了。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投资环境和千里马失之交臂。
此外,在对人才市场人才使用状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从众多应聘者中筛选出合格的人,比例几乎是不到5%。也就是,招10个人,一般筛选量会是在200个左右。
没有足够的金沙,就淘不出足量的金子。
有个咨询案客户,在用人上,特别是人才招聘上流于形式:定期招人,比如选了三十个人,就选其中十几个人,然后抱怨人才太少。由于没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模式,进来培养好的员工然后又跳槽出去。造成极大的人力成本浪费。
给这个客户的药方,就是大量淘沙。
除了在人才市场上淘,推荐或者以外,给大家介绍两种思路:
方法一、平时淘借用一下女士买衣服的经验。女性买衣服,那真是有经验:一般着急穿衣服的时候去买衣服,不容易挑到特别满意的;没有特定目的去买衣服,往往会有心仪的衣服淘出来。一个优秀的老板也应该会学淘“衣服”。人才,是平时要注意淘的,而不是等人才流失了再跑去乱抓人。有淘人才这个习惯,才可以做到临缺不慌,一旦岗位空出来,预备员立刻填上。
方法二、培训班上淘为什么要去培训班呢。淘人才,肯定是要去人才集中的地方。人才,一般都是有进取心的,他们会选择去培训班充电。
方法三、买壳带仁淘比尔·盖茨对于自己看中的人才,舍得花钱,甚至连壳带仁一起买。当他决定要进入某个关键领域,需要某家公司的研发力量时,他实施收购从不迟疑。比如,他在1982年买下一家叫做“西雅图”电脑的小公司DOS原始版本,以及后面花1.7亿美元买下别人已经开发出的x-pro程序。从别人公司里淘到了众多出色的程序员,对微软研发实力的增强是十分有利的。这样一个买壳带仁的方法,更加显示出了盖茨对人才资源重视。
方法四、一箭双雕法被福特公司解雇后的艾科卡,在临危受命于克莱斯勒后,决定抓住这个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极度缺乏人才,艾克卡的用人标准首要是“志同道合”,要求部下必须熟知他的领导作风,并且有超强的执行力。
怎么样给克莱斯勒补充自己需要的人才呢?艾科卡把眼光放到了以前共事的同事,老东家福特中有不少得力干将。
挖了一个,带动几个就好挖了,真是一箭双雕法。
首先是福特公司委内瑞拉子公司的总经理杰拉尔德·格林沃尔德,艾科卡特别欣赏他的机敏头脑和实干精神,亲自赴委内瑞拉做他的工作,格林沃尔德被“老上司”的盛情打动,毅然赴任;
第二位是原福特公司副总裁保罗·伯格莫泽,在福特公司副总裁的职位上干了30年,勤勤恳恳,经验丰富又足智多谋,在艾科卡再三推举下,成为克莱斯勒公司总经理;
第三位是由第一位举荐过来的史蒂夫·米勒,他曾经在格林沃尔德手下主管财务,艾科卡说他“当家理财的一把好手”,破格提拔他为公司主管金融业务的副总经理;
第四位,哈尔·斯帕利奇,跟着艾科卡干了24年,此人其貌不扬,但头脑灵活,谋略水平高,有眼光,对汽车市场上未来三四年受欢迎的车型有很好的预见性,艾科卡委任他主管公司生产计划;
此外人才,还有从事福特公关的加?劳克斯主管销售,已经退休的汉斯·马赛厄斯主管全公司机械制造,对质量完美挑剔的乔治·巴茨负责产品质量。
从老东家的人才库里顺藤摸瓜,也是一种选人的方法。
策略二、适量储备式
找到金子之后,怎么处理呢?及时储备。人才储备,在现代管理中是一个必备的观念。
储备前的准备在储备之前,先要做到什么呢,要把公司里可有可无的位置清空。艾科卡在克莱斯勒公司走马上任,立即毫不手软地砍了“三板斧”。
第一斧,砍掉什么呢,那些身居高位但是毫无建树的平庸之辈,公司35个副总裁中先后辞退33个,高层部门的28名经理也撤掉了24个。
第二斧,把企业规模大幅度压缩,当时采取了这样几项措施,“关、停、并、转、卖”,当时克莱斯勒有52个生产工厂,这第二板斧就关闭、变卖了16个,合并转产4个,产能相应减少了,公司立刻减肥了1/3。
第三斧,把不合格的雇员淘汰掉,先后解雇了9万多人,裁员率超过50%,经纪人由5800人减少到3700人,在战场之前把不能杀敌的先杀掉。
如此行动之后,公司里的位置就是必须的了。
什么时候储备和一个学员交流,这个学员是个私企老板,生意做得不错,行业里也排名前三甲的。但是,他的人才观却是比较落后。应该说,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在人才储备这个观念上,都比较落后。
我问他,“什么时候去招聘”。“缺了就招呗”,学员一脸不解。
我又问他,“那你一般什么时候去吃饭?”
“没有急事要处理的话,一般到点就吃吧。以前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吃饭没规律,结果落下好多后遗症,胃不好了,体质也不好。现在不敢了,没事也不按时吃饭的话,得挨老婆说了。”
讲完之后,他自己也悟出来了。
人如果很饿的时候吃,补充能量就已经晚了。饿了才吃,其实那时头也晕了,眼也花了,虚汗也出来了,这个时候才吃饭补充热量已经不是最佳时间了。企业也是如此,等位置空出来才去招人,企业也是早已饿晕了。
从健康的角度,吃饭要有规律。对企业来讲,储备一些人才,手里有支预备军。
过去流行一个做法,满负荷工作法。其实,就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凡是工作方法,都是有特定出处的。这个做法,也不例外。在企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人多干活,应该说对企业贡献不小的。但是,当一个企业从初期走向逐渐成熟,员工还是一人多干活,会让这个企业导致什么结果呢?过劳死。企业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明天,赢了当下输了未来,劳死;管理者和员工,满负荷工作,身心透支,劳死。一旦遇到突发危机,猝死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这是因为长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会使组织的弹性变得非常低。当最终失去弹性的时候,也是这个组织面临危机最大的时刻。团队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要让组织保持一定的弹性。
招人才,提前要招,做好储备。
如何储备没多的地方,如何安置?有的老板可能就着急了,“如果不出缺怎么办。这两个人不是白养着吗?”企业不养闲人。
有一个位置,特别适合储备人才,就是总经理助理。
为什么说这个岗位特殊呢,熟悉公司的人就知道,这个岗位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所获权力可大可小,用人可伸可缩。很多岗位会有明确分工,而总经理助理,没有固定的分工,随时帮助总经理做重要的工作。
总经理助理协助上司工作,会抓两个方面,首先,抓点上的工作,总经理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工作重点,助理在这时就要协助总经理抓重点工作;其次,抓面的东西,总经理这段时间没有什么特别紧迫的重点工作了,助理就会协助总经理思考公司的明天怎么办,如何改进规章制度,如何做好来年的战略规划,做未来的创新。
总结一下,急则研究其点,缓则研究其面。所以,多余的这两个人不是白养的,是在随时听候公司的调遣。
策略三、量才适用式
香火生生不息,香客盈门不绝,这历来是寺庙的盛景。传统文化,就让老百姓兴这个,到寺庙里求,求什么?求升官,求发财,求多子多福。这是人之常情。
为什么留不住?人才,总是各组织竞相争夺的。特别是在21世纪,人才不仅要留住,而且要如何用好,是困扰无数公司的用人难题。那些跨国界、跨产业的大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人总把怎么争取、留住员工当作工作的重点。
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才不也想着升职、加薪,有个好发展吗?于是,很多老板以为,只要给东西了,人才就会发挥作用了。
很快,事实让老板清醒:高职、高薪,仍然留不住人才。老板心里在问:“你不就是想要这些东西吗,都给你了,为什么还不满足呢?”人才这样回答:“非常感谢您的赏识,那不是我想要的。”
老板错在哪里,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就已经指出来了“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主”。
用其所长齐桓公不计旧仇,大胆任用管仲为相,历朝称颂。是谁促成这个美谈的呢?这里要必须请出鲍叔牙这个人物。鲍叔牙是桓公的师傅,桓公能成为齐国的新君,这个师傅可谓是劳苦功高。新君主持天下,鲍叔牙出席相位,本是顺理成章,但是他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成功说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自己甘愿捧让相位。
管仲确实不负鲍叔牙重望,尽心竭力辅佐桓公治理江山。
在齐国用人问题上,管仲承袭了鲍叔牙量才用人的人才观:任隰朋做大司行,负责外交,因为他举止规范、行动有礼有节、言辞刚柔相济;任宁戚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在军事方面,任用王子城父为大司马,统帅三军,威震敌军;看中了宾胥无断案刚正不阿,从不滥杀滥诬,于是任命他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东郭牙敢于直言进谏,尽臣子之责,富贵、生死皆可抛,于是被任命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
当管仲因病临终让位时,并没有还鲍叔牙人情,还是依据量才而用的原则,推荐隰朋做相国。这一点,历史上有些人就看不惯了,说,管仲,你怎么能无情无义呢?其实,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的恩,管仲岂能不知呢。但是,他也深知鲍叔牙的脾性,也就是说,他认为鲍叔牙并不适合做相国。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推荐他人后,也很赞同管仲的做法。
鲍叔牙本来可以做相国,却让给了管仲;管仲本来可以还人情给鲍叔牙,却推荐了他人,这些在某些人看来傻子之所为,其实反映出鲍叔牙、管仲懂得人贵适其位的好领导。
人才贵在适用,如果放错了地方,人才就变成人手了。
历史上还有一位领导,擅长量才用人。
从他的幕府,挖掘出一批“明星”,朝廷要人李鸿章,封疆大吏左宗棠,地方人才沈葆桢、丁日昌,还有擅长外交的薛福成、郭焘嵩、黎庶昌,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宾。统率这么多可用之才的,正是非常善于用人的曾国藩。
一个人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的胜算才会比较高。在军事上,曾国藩不懂行军打仗,他在经历了几场败仗之后,于是主要负责选拔重要的将领,不再插手具体的军务。有了这一原则,湘军历史上的名将如王鑫、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李元度、曾国荃、胡林翼等,层出不穷,这是5万湘勇击败20万太平军的核心支柱。
“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这是曾国藩的用人心经。
策略四、多向流动式
组团旅游,已经为国人所熟知。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很少有旅游团长达一个月,一般都三五天,或者十来天。为什么呢。大家参过团的就会有体验,最开始观光的时候,看什么都有新鲜感,外地这里那里都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旅途的疲劳,以及外地与出发地生活的种种差异,就慢慢显现。这就是旅游倦怠期开始出现了。
“这个景点不行”,“导游服务太差”,“伙食没有达到标准”,抱怨随着旅游的倦怠开始弥漫。
不仅旅游有旅游倦怠,职场也会出现类似的职业倦怠。有的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做了一段时间,比如二年,他会出现一种现象,觉得工作没劲了,工作积极性低落。查找一下原因,薪资待遇,人际关系,都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就是工作起来没有激情。这就是职业倦怠到了。一般的人,都会出现职业倦怠期。有的会持续三年,有的则是五年。
让员工动起来怎样来处理呢,员工内部流动。员工定期轮岗、换岗。
索尼的行动在日本索尼公司,每周一版的内部小报,是公司员工密切关注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内刊上面会经常刊登各部门的“招聘广告”,员工们可以悄悄的跑去应聘。对于这一行为,原部门的领导无权阻止。
此外,索尼公司规定,在一岗位工作年限达两年的原则上需要调换一次工作。结果怎样呢,一些好的职位,竞争是很激烈的,而索尼也不担心员工对岗位挑来挑去,因为能者上岗。而索尼人事部关注的是什么呢,那些带领的下属频频跳槽的上司,还有那些什么岗位都不争的“安分守己”的员工。
美国银行的人才库美国得克萨斯州的HallChase银行,做了“人才技能库”。为什么要做人才库呢?因为这个银行内部高级主管总是担心,担心啥呢,不能晋升,没得发展,于是跳槽。
人才库把所有符合某一职位条件的员工列出来,然后内部各业务部门定期交换人才,大大降低了高级人才跳槽频率。
美国摩托罗拉的做法在摩托罗拉公司,岗位轮换在各个部门都非常普遍,不仅生产流程的各道工序的工人经常轮换岗位,而且人力资源、行政、培训、采购等非生产部门的领导也多数具备生产管理经验。所以,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各方面都得到锻炼。管理人员通过轮岗,对公司的情况也有了全面的掌握。
内蒙古草原兴发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人才内部的流动没有关卡,当员工觉得现在的岗位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或者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出岗位要求,公司将在一个月内给于员工一个回复,正如董事长张振武倡导:“只要你是块料,公司就给你机会。”
有个大学生,从畜牧学院毕业后就入草原兴发。开始的时候,他在公司里负责养鸡技术,由于他胆大心细、业务精深,很快就摸索出一套延长种鸡产蛋周期的办法,突破了公司好几个养殖纪录。草原兴发有意想锻炼这年轻人,于是把种鸡场的一个分厂给他管,后面又增加了另外两个分厂,这个当年略显稚嫩的大学生,目前已经全面掌管一个羊肉加工厂了。
另外一个大学生,是学蔬菜种植的,进入公司后搞起了特种蔬菜种植。5年过去了,她现在仍主要在基地工作。这个员工非常敬业,最初搞基地的时候,她把幼小的孩子送回老家,一个人领着几名工人,在远离公司的种植基地起早贪黑地干。公司非常欣赏她的工作表现,想把她调回总部工作,但是这个员工谢绝了,因为她深知她的专长就是在蔬菜基地。公司也对她的岗位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给于她的蔬菜基地更大的支持。
有个员工最初被分到公司财务处,但是他的性格是活泼外向,善于交际,和财务人员的职业性格不合适,于是向公司提出了申请,希望去开发市场。公司经过考察,同意了他的申请,在当时财务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仍然把他安排到业务员的岗位。这个员工也非常珍惜工作机遇,工作业绩突出。
下游流动有家公司的货运司机总是容易流失。司机流失的同时,也带走了不少客户。这对这家公司来讲,是极大的损失。将一个司机培育成熟手,熟悉每条运输路线的情况,和客户建立稳定的往来,这些对公司来讲,都是不小的成本。如何降低司机的流动率呢?
后来,这家公司经过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司机的工作中有一项环节,他们最容易感到厌倦,就是把货搬上车。很多司机在厌倦了这项毫无技术要求的体力劳动之后,决定给其他公司拉货了。
摸清了原因,解决办法就好办了。公司另外安排了一个岗位负责搬货上车。司机的流动率立刻大幅下降。
究其缘由为什么这些公司都要不约而同地采取员工内部流动呢?这是因为:
首先,人的职业倦怠期很被调整了。岗位变了,新目标、新团队的刺激,会让人产生新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人的积极性。
其次,人才流动可以让内部资源的配制,更趋合理化。内部流动,为员工提供一个发现潜能、锻炼才干的平等机会。企业也可以从换岗中看到人才的多样性、可塑性。
应该说,内部流动为选拔、培养、使用人才提供了合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