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六项策略

   2023-09-13 互联网2360

    有一些岗位是肥缺,比如做采购的,做财务的,做人力资源的,时间长了很容易滋生腐败,岗位流动就可以规避了腐败的可能性。如果不采取强制流动的话,比如老板要调一个员工到另一个部门去,员工可能心里就想了,“是不是不信任我了。”现在制度化以后,定期流动,这会形成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第三,内部流动有利于企业组织之间的沟通。

  比如,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在提拔为副总之前,先让他去财务部干一年,然后再让他管管人力资源,这样他就会有财务和人力资源的的双重经验了。这样的内部流动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也为培养高层领导人打下了基础。

  对企业来说,这样特殊岗位外的岗位流动,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作用。

  策略五、互补搭配式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用人的领导,他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互补搭配。

  他就用了有一对好搭档,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擅长决断,历史有“房谋杜断”的美谈。有一次,李世民和房玄龄正在商量一个政策,正在为决策苦恼时,忽然想到,把杜如晦叫来,这事情就好定了。果然,杜如晦来了之后,分析了形势,很快就做出了决断。李世民很有感慨,觉得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帮助自己,省心不少,因此更加爱惜他们。

  历史对房玄龄记载不多,只给后人留下了这么一个善于运筹帷幄的,谦虚谨慎的形象。李世民政府的政策起草,文件制定,大多出自房玄龄之手。有一次论功行赏,有官员对李世民把房玄龄功劳第一的安排不服,但是李世民这样回答:“你们的功劳也不小。但是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杜如晦在唐初的大臣里,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以遇事善断著称。他处理公务迅速无误,非常干练。唐初的军政大事,朝章制度、选用官吏、确立法制等各方面,杜如晦皆有参与,深得李世民器重。

  看看朱元璋用人非常注重搭配。

  文武搭配朱元璋认为,打天下和造房子是一个道理,伐木挑石,搭建盖瓦,必须用到武将;房屋架构出来以后,粉饰墙面,置办家私,则需要文臣,否则,这房子就没法住人。

  来看朱元璋的队伍,确实也是文武兼而有之。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文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等人。

  在打江山的时候,将领徐达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鄱阳湖一战,徐达击败朱元璋的主要对头陈友谅,后率师成功出征淮东浙西等地。三年后,徐达功攻克苏州,俘获朱元璋的另一个主要对手张士诚。同年,徐达率师二十五万朝元朝首都大都进发,元朝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朱元璋赞美徐达为明朝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的修筑不是一人之功,历史告诉我们,徐达执行的部分策略出自刘基。刘基是何许人呢。即是与李善长、徐达一起被誉为“明初三杰”的御史中丞刘伯温。《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他起初是元朝的官员,后来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充任谋臣,加以重用。

  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谋划了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暂时与张士诚、方国珍妥协,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各个击破的策略,朱元璋一一采纳。

  朱元璋之后派徐达执行的作战方案,就是刘基的计策。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刘基担任了御史中丞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了北伐灭元的方略,他虽然不懂具体怎样指挥作战,但是他参与军机,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是朱元璋能够取得天下的主要助手。

  文臣方面,除了刘伯温外,还有一个人必须要提的,就是朱元璋老乡朱升。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老少参用老少参用是朱元璋用人的另一重要特点,在用老臣的同时,注意选拔年轻的官吏。他发现,官吏过了50岁之后,虽政务精通,业务熟练,但是精力却跟不上了,而新发掘的青年才俊,年富力强,但政务不熟,阅历浅薄,所以在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老少官吏,搭配使用,相辅相成。这样既可以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锐意进去的特点,又可以发挥老年官吏沉稳厚重的长处。

  朱元璋还说“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意思就是,年轻的官吏业务也锻炼出来时,那些老年官吏也到60岁退休了,不用担心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从而保证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服务。

  后来,朱元璋又发现老年人的政治智慧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库,于是他把退休后的大部分老臣安排到了翰林院,这既是对这些老臣的一种礼遇,也可以让他们充当顾问,继续发挥余热。

  人才结构建设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人才互补、量才而用是人才结构建设的核心。一个卓越的团队建设,必然遵循“1+1>2”的互补定律,即是在人才的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知识互补、性格互补、才能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这样团队,还需要“通才”领导,使人才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实现人才群体效能最优化。

  一硬一柔1968年,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开始创建英特尔公司,他们撇开了很多专业人才,邀请了从来没有制造业经验的格罗夫加盟。摩尔头脑灵活,善于决策,诺伊斯声望高、公关好善于长远规划,格罗夫严以律己做事雷厉风行。

  重视纪律的格罗夫在英特尔是严格管理的代表,他有着风格鲜明的管理风格,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工程筹划以及财务处理,甚至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明晰的规范。甚至连公司留言都分为“背景资料”和“重要资料”等不同等级,人人都依此标准而行。

  格罗夫扮演强硬派的角色,是因为诺伊斯是很善良很温和的领导者,这就要求公司有一个人去鞭策和训斥后进员工。

  不是让你的管理者变得完美,而是让团队变得完美,管理需要强硬派,也需要温和派。

  策略六、矩阵管理法

  什么是矩阵管理矩阵结构管理体制,实质上是在同一个管理组织中按专业技术划分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划分部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平时,员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分别归到相应的专业部门,管理者进行日常的人事管理。当有任务的时候,先由总经理任命项目经理,再由项目经理根据任务从有关专业部门抽调合适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项目部门来完成该项目。

  当该项目完成之后,所有的人员全部回到原来所在的专业部门,等待接受新的项目任务。

  怎么用这个图表可以帮助大家对人才进行分类。这个坐标图是根据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标准进行评价。根据这样两个维度,我们把人才分为四类:

  第一类,专业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也差的人,废人。

  第二类,合作能力强,但是个人能力比较低,这样的人一般能够善于和别人合作,好人。

  第三类,业务能力很强,但是和别人干的时候,效率反而很低,能人。

  第四类,合作能力不错,专业能力优秀,完人。

  我们拿这个工具将员工分一分,就会发现问题了。

  这个工具对中小企业来讲,是特别好用的,一张纸,画上这四个分类,然后让员工自己评价自己,然后在这四个格里填上自己的名字。

  这个表的作用在哪里?自己对自己有个认识。

  当拿到这个表的时候,好多员工都傻了,不能填啊。首先,“废人”这格不能填。如果承认自己是废人,那第一个淘汰的肯定是我了;“好人”也不能填,这说明我人际关系好,但业务能力不行,一“烂好人”呗;“能人”也不能填,说明我干活还行,但合作能力不行,这不象是我啊;最后“完人”,就更不能填了,假若有一天,我的业绩上不去,和别人发生了矛盾,人家领导会说,你不是完人吗?这比填到废人里还危险呢。

  员工左右为难,结果,大多数人百分之八十的人,还是会填到好人和能人里,给自己有个方向。还有的对老板说,“咱别画这格不行吗。我好好干还不行吗。”

  总结: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现在的管理界,提得很多。这里有一家公司,一直在以自己的管理实际应证这个管理智慧。这家公司就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它从1973年以来,飞机没有丢过,员工也没有随意辞退过。

  这是因为,总裁凯勒尔一直倡导一个理念,他的员工是最棒的,最值得尊敬的。所以,他从来不会像某些公司在旺季时大量招聘,而在淡季时则辞退员工。

  西南航空公司的员工,视公司为自己的家园,他们感到在这家公司工作,不仅愉快而且有安全感。当公司业务繁忙时,员工会非常自觉的加班加点,谁不愿给自己的家多奉献一些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