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1933年。在他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多余的人———他曾有个兄弟姐妹,活下来6个,他排行老三。这么多嘴巴,父母早已不堪重负。生母早逝,他在家里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爱和童年的快乐。上学了,瘦弱多病的他一副窝囊样子,让人觉得选他作为炫耀力量和发泄的对象毫无危险,因此很快就成了校园暴力的攻击对象。他挨打的时候一声不吭,既不叫疼也不求饶,这就更勾起了施暴者的摧残欲望。而他,就在拳打脚踢之中完成了对自己坚韧和耐力的培养。这时候,如同石缝里求生存一般艰难的陈景润,把演算数学题当成了他的治伤良药,当成了他的心灵慰籍,也当成了他的全部乐趣。 高中时代,正逢抗日战争,原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主任成了他的数学老师。就在他的课上,陈景润第一次听说了歌德巴赫猜想。
老师告诉他们,数学分为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名叫“数论”。在数论中,有一道著名的难题,叫歌德巴赫猜想。在1742年,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这需要予以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歌德巴赫自己不能证明,就写信告知赫赫有名的意大利数学家欧拉。但欧拉一直到死,也没能完成证明。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曾有无数人为之努力,但没人能够成功。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自此,歌德巴赫猜想便深深地植根在陈景润的心中。老师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学生将成为穷其毕生去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人。
1950年,陈景润考取了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到三年级进入刚刚成立的数学系。虽然是大学,但陈景润享受的却是研究生待遇,因为数学系有4个教授、一个助教和4个学生。陈景润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开始了他最快乐、舒畅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