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追寻基本法之路

   2023-04-12 互联网4040


  国际化道路上的卡夫丁峡谷

  荷马史诗中描写过一场战役,公元前321年,几十万罗马军队在攻打“卡夫丁峡谷”时全军覆没。后来马克思曾把“卡夫丁峡谷”比作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时面临的巨大困难,以后经济学家加以发挥,把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称为“卡夫丁峡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化愈来愈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发展中一个无法绕过的“卡夫丁峡谷”。

  “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被写入《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一章第一条,它是华为的终极目标与最后理想。

  1995年,任正非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演讲,演讲中他较为系统地勾勒了华为未来国际化的宏伟蓝图,并指出了国际化对于公司发展的迫切性。他用了一个在业界享誉很久的比喻,那就是“山羊为了不被狮子吃掉,必须跑得比狮子快;狮子为了不饿肚子,必须比山羊跑得快。”

  华为在国际化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进入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顺利,而发达国家则情况各异,欧洲市场比较容易一些,北美市场则是华为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从时间上看,华为国际化真正从摸索、徘徊到走出困境形成良性循环不过是近两年的事,华为人曾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自己的顽强斗志。2002年第一季度,华为出口首次超过内销,在海外市场成功实现出口销售5.5亿美元。而2003年产品涉及了交换、接入、传输、移动、智能网等一系列产品。

  尽管2003年华为海外出口一举突破10亿美元,但更多地在应付“多灾多难”,先是SARS影响了外国客户的订单,后与3COM成立合资企业的审批被延迟,最糟糕的是,思科对华为提起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诉讼。

  扫描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进一步解读华为国际化链条上几个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是华为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在海外市场做得较为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如在华为高级管理层中已经达成的共识,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场、制造、研发、人才等等的国际化,也只是其表象问题,而管理思想的国际化,才是华为真正实现国际化的核心链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