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陪同采访的昆山市台办工作人员介绍,捷安特在昆山设厂给大陆同业带来了新的产品设计,新的销售观念,新的企业经营方法,同时也带动了江浙一带的自行车生产。在昆山捷安特的周围,聚集着数百家为其配套的轮胎、车轴、齿轮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为捷安特年产的200多万辆自行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零部件。另外,在苏南苏北与捷安特有配套关系的乡镇企业也有二、三十家。在谈到这种集聚效应时,郑宝堂说:“自行车行业我们涉及的零部件都是由供应商来提供,我们可能跟过去的大型企业做法不一样,他们是什么都自己做。我们是设计总的框架,我们一部自行车品质要好,各部分零件也要好,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辅导配套上,同时实际上这些配件不可能只供应我们捷安特一家,因为供应我们一家也没办法达到经济规模,没办法生存。现在的竞争是全面性、全球性的。我们认为如果错过大家供应链接的话,将影响到我们中国整个自行车实力的提升。”
捷安特在祖国大陆的成功运作,带动了岛内相当一批企业到昆山投资。昆山台商协会戚道阜会长在谈到捷安特时,就把它称为昆山台资企业的成功典型,而郑宝堂正是成功经营的台商楷模。1994年,捷安特正式投产,当年的产量是15万辆,营业额也只有7000万人民币。经过8年的努力,去年捷安特营业额达到12.2亿元,产量是226万辆,成长了十多倍。2001年,捷安特还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200家“最佳小企业”之一。在谈到什么是捷安特的成功经验时,郑宝堂习惯性先谦虚了一把:
“谈成功我们不敢担当,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第一个是我们相当的专业,并没有做其它行业;第二个是很重视质量,我们认为品质做好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品质是产品竞争的一个门槛;第三个是我们在不断研究开发,随时推出新的产品,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我们中国人来开发自行车。过去的自行车都是28寸的,很大又重,彩色很单调。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体形是不一样的,用途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发挥这一点,针对中国人来设计,比较轻快的、换档的、彩色比较亮的、选择流行的色彩,这几年来全国都是在仿捷安特,我们推出什么车子,人家不到一周就马上仿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