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日报 股灾后崛起的报业奇迹

   2024-01-18 互联网1690
核心提示:“作为一张财经日报,定位及发展方向太重要了!”上市前夜,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主席冯绍波如是感慨。  从1987年全球股灾,到1995

“作为一张财经日报,定位及发展方向太重要了!”上市前夜,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主席冯绍波如是感慨。

  从1987年全球股灾,到1995年的香港报业减价战,再到目前免费报纸的冲击,香港报业过去十几年几经起落。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多份香港中文报刊先后停刊。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则由最初的只出版报刊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媒体企业,在风风雨雨之中确立了其香港财经报刊市场的领导地位。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已拥有11个独有品牌的业务单位,包括《香港经济日报》、《e-Zone》、经济日报出版社、香港经济日报旅游刊物出版部、ETVision、经济通、环富通、ETNetOneoffice、经济地产库(EPRC)、CareerTimers及经济商学院。

  股灾后诞生困难重重

  《香港经济日报》于1988年1月26日创刊,而创刊前的几个月,全球股市刚刚经历了一场股灾。1987年10月,股灾造成全球主要股市损失惨重,仅香港市场就损失了约300亿美元。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香港经济日报》社长麦华章对创业之难记忆犹新。“《香港经济日报》筹备于1987年10月份,而1987年的股灾使我们的筹备环境异常艰苦。”

  1988年《香港经济日报》创立时,《信报》正是香港财经报纸的多年“老大哥”。随着香港经济开始慢慢复苏,更多的综合性报纸也随之诞生。《香港经济日报》不仅要面对《信报》,还要面对其他综合性报纸,竞争非常激烈。

  细分市场成致胜法宝

  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以2000万港元起家,没有雄厚的资源,报纸销量一度仅有8000份,几乎面临失败。但该集团从竞争对手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成功为该集团的将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麦华章回忆道:“了解读者的需求是报纸成功的前提。现在说这句话,好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在当时,香港做报纸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看不懂文章是读者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