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企业面临的情况与美国7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竞争正从“大鱼吃小鱼”变成“快鱼吃慢鱼”。国内企业没有多少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旗鼓相当,竞争靠的就是速度。海尔、TCL等成功企业无不如此。
如何改进流程?
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各部门常常在自己的业务增加的时候,按照方便自己的原则来设定自己的作业方式,而公司却缺乏统筹安排。久而久之,企业的流程就变得臃肿,就如同计算机用久了速度就会变慢。因此,企业流程是很有潜力可挖的。
一般来说,员工规模500人以上,年营业额6000万元以上,流程问题就非常重要了。这个量是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迈进的重要关口,过去了就是大企业。如果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注意流程问题,就会在企业规模迅速膨胀的时候,出现流程的混乱和效率上的降低,甚至会出现资产上的损失。
其实,这种成长中的中型企业不是没有流程。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纸上的流程”和“操作中的流程”两张皮的情况。这是由于中国人长期把“情、理”摆在“法”的前面,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当发现流程不合理或者对其个体效率有影响的情况,往往抛弃企业规定的流程,而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处理。这样,实际的流程渐行渐远,直到最后面目全非。
因此,企业要经常进行流程穿越。流程穿越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拿着企业既有的流程规定,到基层去观察员工实际上是如何完成这个流程的。通过发现实际操作流程与既有规定流程之间的差距,来发现问题,从而优化流程。
比如客户定单受理流程。管理人员到销售部,观察销售人员如何接受、确认、打单,如何送到物流部;而物流部拿到定单之后如何配车、安排仓库,如何装车,如何发车;之后再跟着这单货何时到客户那里,看是否还有其他问题。当客户距离公司不太远的时候,一个流程穿越只要几天就可以完成。
北京出租车公司开展了“老总出车”的活动,这些平日里坐在办公室里批批文件的出租车公司老总当了一回的哥。他们按照普通出租车司机的标准,从公司领车上街拉活,收车后到公司交当天的份儿钱。当他们辛苦一天交完份儿钱看着手中为数不多的几张毛票的时候,才体会到那些由他们亲手制定的政策到底是甜是咸。这次活动有很强的调研性质,也算“体验了一回人间的疾苦”,虽然其重点不在出租车公司的流程上,但它对公司政策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那些平日里打了多少报告反映的问题,通过一次简单的换位思考,至少有了解决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