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正式投产,“工业的血液”石油在这里被源源不断地分解裂变成各种高规格石化产品,其生产工艺和大部分产品质量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大大缓解国内乙烯市场的紧缺状况。近年来,中石化坚持科技创新,大量采用和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新技术,一大批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建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上半年,中石化合并报表实现销售收入3777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536亿元,同比增长18%。
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介绍说,中石化成立以来,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靠科技强身健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石化以提高综合加工能力、油品质量升级为主,对炼油企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清洁燃料生产能力和含硫原油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到去年底,通过关停小炼油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靠近市场改扩建大炼厂,中石化已建成镇海、茂名、上海、高桥、金陵、齐鲁等6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最大单套原油蒸馏能力提高到1000万吨/年,成为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通过成功开发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脱硫等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清洁燃料生产技术,中石化炼油企业的加氢精制能力提高到4500万吨/年,约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30%,高硫原油加工能力从2550万吨/年提高到4250万吨/年,柴汽比从1.85提高到2.1,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中石化的化工产品结构也进一步改善,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对燕山、上海、扬子和齐鲁等乙烯装置进行第二轮扩能改造,分别形成了80万吨级乙烯的大型规模。对天津、中原、广州等3套中型乙烯的挖潜改造扩能,使企业摆脱了亏损,实现盈利。跟踪世界乙烯的前沿技术,与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合资合作,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南京扬巴60万吨乙烯、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相继投入商业运行。大量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工艺,2004年中石化合成树脂生产能力达到702万吨/年、合成纤维能力187万吨/年、合成橡胶能力70万吨/年,可生产300多个牌号合成树脂新产品,大大缓解了国内高品质专用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