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了解到,试点央企外部董事主要有3个来源:跨国公司高管;一些大型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大型央企退下来的老同志。前两类可能是兼职,第3类可能是专职。前面提到的罗树清,大概就是第3种角色。另外,很可能率先建立规范董事会的宝钢,外部董事可能主要是第3种。
事关全局需要呼应
各种迹象都显示,在国资委对央企的各项改革中,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已经成为突破口,这件事的成败确实关系到整个央企改革的成败。
在前期进行的各种改革中,业绩考核已经比较顺利地推行;高管招聘其实是规范的董事会建立之前的铺垫和过渡,央企重组在情投意合的搭配纷纷完成之后也进入相对艰难的境地,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方案正在缓慢推进,而且难度一定不小。
这时,董事会试点的改革如果受挫,前期的很多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如果顺利,则后面的许多困难则有望迎刃而解。李荣融在《对话》中关于董事会试点的几句话或许反应了这种状态:
“所以我自己想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际上关键就集中到这一点,如果这一点没有突破我就对这个前景不看好,重组也好流动也好,谁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企业的董事会去做,因为我是出资人我只能对他提出要求,实现要由他来实现,按市场运作,谁按市场?是企业的董事会按市场来进行运作,所以将来我们出资人意图的体现,是体现在董事身上,体现在独资企业的董事长身上。”
而在突破的关头,在央企推行规范的董事会能否成功,还很难给出结论。比如,目前国资委对试点工作基本是条件成熟一家,推行一家。所谓条件成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能够接受,如果多数央企领导们不理解这次改革,那么推进的难度就可想而知,速度也就很难达到预期了。所以目前国资委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央企领导们能够真正接受这次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