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央企改革攻坚战

   2023-12-16 互联网1520


  酝酿最久难度最大

  早在2003年5月,“积极开展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试点”就已经列入国资委“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在那以后,这件事在不同的场合屡屡被国资委领导强调,最典型的是原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的一句话,“董事会建设是关系国资委生死存亡的大事”。

  不过这件大事的进展却并不顺利。某央企高管告诉《中国企业家》:很多央企的领导听到要派入外部董事,本能的反应就是有些反感,认为是对企业经营的干涉。再加上对外部董事的定位、来源、职责等问题都还没有理顺,国资委成立头一年,“董事会试点”都是在低调的酝酿之中。

  这段时间,国资委的动作集中在对央企的业绩考核、高管招聘、整合重组,乃至迅速调换“一把手”上。这些方面斩钉截铁的举措,引来不少的批评,却也为国资委在央企中树立了威信。

  到2004年6月,国资委将一份《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到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诚通集团、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国国旅集团公司。这样,国资委在央企进行董事会试点的工作开始进入公众视线。

  不过,即使是确定这几家试点企业也费了些周折。国资委那位人士介绍,并不是国资委去谈的企业都愿意成为试点企业,企业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拒绝,比如班子成员不好安排,担心外部董事不懂专业不能发挥作用等等。而如果企业不同意,国资委就没有办法勉强人家。

  这时,国资委的办法就是去找愿意试点的企业,这才逐步确定了第一批的名单。先是定6家,后来又增加了刚刚重组后的中国国旅集团,成为7家。这7家企业态度比较积极,具体条件也相对适合,比如有几家是刚刚经过重组或新组建的,接受外部董事的阻力就会小一些。

  试点开始后,国资委寄望甚高,当时媒体从试点企业得到的消息是,希望在年底能在7家企业推行新的董事会。有些企业的董事会名单中已经预留了外部董事的位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