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看来,中信的竞争对手并不在国内,而是“兵临城下”的国际金融巨头。
当他开始整合中信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未来中信很多的竞争对手都是金融控股概念的国际大银行,如果到了与国外竞争对手直接交火时才发现武器不灵,岂不太晚了!
2005年,中信集团在金融业的急剧扩张令业内惊讶不已。这一思路还将继续得到执行。
规模扩张
利用行业低谷时期进行低成本横向扩张,成为中信在金融业发展壮大的捷径。
在萧条的证券市场,中信证券连续出手。从2002年2月中信证券与万通证券的股东签署《增资协议》开始,中信相继控股中信万通证券、托管富友证券经纪业务、与建银投资合作重组华夏证券,以及拿下金通证券、华夏证券和参与重组南方证券。
这种收购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在2004年“券商价值量排名”榜单上,中信位列第9,其时华夏位居第5,而现在华夏证券已不复存在。
在其他的金融领域,中信同样展开了兼并收购。
2001年11月,中信嘉华宣布以42亿港元代价收购华人银行全部已发行股本,这项收购行动使中信嘉华一下子晋身为香港第八大注册持牌银行,在香港上市银行中资产排名第四,在港分行由26家增至47家。
2003年12月,中信嘉华银行悉数接收中国国际财务的权益,总代价90万美元。
这期间,一些新的公司不断设立,不断增大中信集团的规模。
2003年10月,中信证券参股的中信基金管理公司成立;2005年10月,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信诚基金。
现在,中信集团业务主要分为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和服务业三大块,其中金融资产占到90%以上比例,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基金、信用卡、租赁业、资源、信息服务等各个领域。
内部整合
狂飙突进般的扩张一方面凸显出中信集团要抢占金融控股制高点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干部缺位和业务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