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需多方努力

   2023-03-08 互联网4430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借鉴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经验,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始尝试在中国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创业投资体系、中小企业板等间接和直接的融资体系。这一系列工作,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远未解决,还有待政府、金融行业和全社会共同采取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融资环境。

  金融业: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主要金融机构放款比例只有16%,优质中小企业只有30%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发展起点低,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信用观念较为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加之关联交易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因此,银行常常因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缺乏贷款意愿。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2.11%,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15.7个百分点,贷款质量较差也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少、急、频”,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必须实行谨慎的经营原则以规避风险。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和改善金融资产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近,银监会制定和下发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在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下,全面转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文化,适应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构建全新的信贷管理理念和机制,这将会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

  各类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市场进行必要的细分,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市场策略,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满足中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周转奖金贷款。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根据信贷业务风险特点将小企业信贷业务分为“速贷通”业务和“成长之路”业务,并创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速贷通”和“成长之路”两个信贷业务品牌,实施不同的信贷业务流程。商业银行还应扩大抵押贷款范围,以借款人经营活动所形成现金流量和个人信用为基础,以其已有可抵押资产和未来融资项下形成资产和权益进行抵、质押。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