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一个公司所谓的像不像是一个“公司”,其实是以工业时代典型企业模样为样板或模型,事实上,一个公司必须有一个权威、一种准时上下班制度、一种严格的绩效考核……等等,都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制的标准生产方式,至于我们今天为什么一定要跟着这样做?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和质疑。显然,受到质疑的并不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否是一个公司,而是我们狭隘陈旧的思维模式应该受到嘲笑。
生活方式决定组织命运
企业组织改变自身生产方式,需要从生产方式回归生活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在上海,一位搞工业设计的知识分子忽然辞职,离开了曾经效力的大企业,而加入到了自由职业者的行列中,他辞职的理由很简单:我受不了严格的上下班的打卡制度,受不了按照事先计划开发设计产品的要求。在企业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坏员工,没有打卡制度、没有计划安排,那还能叫做公司吗?!
真正有趣的事情是:不久之后,这位搞工业设计的知识分子,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开始与原公司开展合作,曾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如今成为了业务伙伴的合作关系,一切竟然发生了神奇的改变,企业部门负责人开始恭敬地、平等地对待昔日的下属,而这位下属也以从未有过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双方合作开发的设计计划,是在协商下共同制订出来的,不仅比原企业开发计划缩短很多时间,而且设计创造方案也是在反复修改中,实现了最佳的设计效果。
当这位知识分子身处组织边界之内时,他的个性和热情受到无形的限制和压抑,但是,当他逐渐地远离企业组织时,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时,他的创造力反而获得了成倍的增长。显然,这是对于企业生产方式或工作方式极大的讽刺,一切都如朱德庸的漫画所言:“上班是枯燥的,而工作是愉快的”。这时,我们才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所谓的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合作伙伴的区别,其实只不过是企业组织自身“观念”的一念之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