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从未怀疑过“八小时上班制”是否存在缺陷或错误,但是,这个小伙子无意的回答,却让我换了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这就是知识工作者个体创造成果的时间同企业组织所规定的工作时间,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背离。更准确地说,严格考核他的上班时间同他的创意成果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糟糕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不加思考地继承了工业时代管理的标准工作时间。工业时代管理是执行八小时标准工作时间、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是截然分开的,但是,信息时代的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却正在将它们合二为一。
因此,只有当企业组织改变自身生产方式,才有可能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直截了当地说吧,假如一个企业组织不能够抛弃工业时代的典型工作方式,就不可能期待着知识工作者的创造力的出现。
为什么说义乌小商品城是一个公司
企业组织改变自身生产方式,需要我们重新理解企业的概念。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说起义乌小商品市场时,我们常常说它是一个“市场”、几乎很少说它是一个“公司”,但实际上,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公司,而且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全称是:中国义乌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评选中,成为了仅次于中国石化的老二。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将义乌小商品城看作是一个公司,而是看作了一个市场?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一个公司就应该像早年的福特汽车公司一样,有一个老福特那样的权威存在,需要像老福特那样严厉管理、甚至像老福特一样地使用秘密的监督人员,通过打小报告等等方式,惩罚那些偷懒的员工……只有这样的公司,看起来才更像是一个公司。
相反的是,义乌小商品城公司,它实在太不像一个公司了:首先,它没有权威(至少是没有张瑞敏先生这样的公司权威,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公司的总裁是谁);其次,它没有产品(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品,其实就是那些市场经营户,但是按传统产品意义的理解,没人会将他们看作是企业产品);其三,它没有管理(义乌小商品市场公司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服务平台,他们不是在管理,而是在服务)。显然,我们很难把一个没有权威、没有产品、没有管理的公司,称之为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