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假如我们说流水线生产方式改写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准时上下班、严格遵守工作制度、依据工作流程操作等等生产方式,不仅成为了我们今天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成为了我们今天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工业化以来的二三百年的社会历史,就是生产方式替代生活方式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流水线制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整个社会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人类自身基于本性的生活方式反而被淹没甚至是被消灭了。
长期以来,我们几乎从没有去怀疑它的正确性,但事实上,它却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在工业时代,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正是因流水线制的生产方式而出现。但是,在知识时代,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制的生产方式,恰好成为了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阻碍,因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因生活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所出现。
“八小时上班制”的缺陷
什么叫做“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因生活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所出现”!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些自问自答: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创造力,是否会在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中出现?一个知识工作者的点子创意,是否会在严格的绩效考核中随之出现?等等,干脆,更通俗地说:假如企业承诺给予知识分子高额的金钱奖励,或是极大的精神荣誉鼓励,那么,一个知识分子的创意或创造,是否就会因这些刺激而应声出现呢?答案:NO。因为金钱可以买来体力劳动的工作成果,但却无法买来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性创造成就,我们还从未听说过,哪一项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是因为高额奖励的刺激或是在规定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而应声出现。
也就是说,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的真相,同典型的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或工作方式几乎没有任何的必然因果关系。我个人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令我印象深刻并深受启发:某一天,我在某酒店偶然遇到了原来在我公司工作过的一个小伙子,他是一个网络美工,现在自己开了家设计公司。我忽发奇想地问他,你的设计创意主要是发生在上班时间之内,还是在业余休闲时间?他告诉我,说不准的,逛街、吃饭、甚至看演唱会,都可能忽然获得创意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