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惠普之道

   2023-09-13 互联网2180


  所以国内企业不要仅仅学习惠普梦想性的一面,更加要学习如何在进与退之间做出平衡,特别是在员工退出通道上,要用“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解决情绪化的事情”,这才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文化理解上的真正差距。最近联想裁员引起很多争议,真实早一点学习真正惠普文化的真谛,不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了吗?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更加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面子问题和情感问题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怎么就给别人领先了呢?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曾对此加以评价:“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可行。”鲁迅先生这段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而言,在企业文化两面性取得平衡是我们能够胜出的关键,过分强调人性不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那是宗教或者社会要做的事情,因此对于联想裁员我们在批判之余应该多给予理解与客观评价,而不能一味从伦理或人性的角度单方面下结论。对于惠普之类的著名企业,我们也应该理性去分析其中的奥妙,不要为了学习而忘记企业真正的内涵,正如上期我们在《华为,文化的短板》所说一样,华为文化在功利性文化的基础上要增加梦想性的内涵,而对于崇拜惠普文化的企业来说,则需要在梦想的前提下打好理性的基石,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文化的方向上迷失自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