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惠普之道

   2023-09-13 互联网2180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就算是社会人假设,既认为人是有善有恶的,也必需做出一个倾向性,是善多些还是恶多些,因为人是不可能完全做到善恶分明的,就算佛祖也没有这个能耐。于是对于人性的假设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潜在价值观,不同的人性假设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所体现的特征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理解,惠普文化就是先善后恶文化假设的典型代表。

  但不管是那一种假设,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还是要先制度而后文化,或者说是先小人而君子。因为按照企业契约理论,企业是所有各种利益单位通过契约的形式组成的,所以企业中各种关系必需通过各种契约来维持。我认为这种理论可以成立,企业毕竟不是宗教组织或慈善单位,它必需先有企业赢利才能生存下去,企业中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有,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一样是善的,如果没有制度规范,精神的力量就无从谈起。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宗教。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少林寺》的相关电影或电视,片子里除了武打场面让你印象深刻之外,少林寺对和尚戒律的严格也应该让你感受很深吧,一旦违反寺规,轻则一顿痛打,重则驱逐出门。这说明什么,宗教的制度更加森严,而且有些条款是绝对不仅公平的,那就更加谈不上是公开的了。宗教暂且如此,企业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呢。所以我们建议一定要先制度后文化,没有了制度,文化的实施就如空中楼阁,永远只靠说说而已。那么惠普是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呢,或者说惠普文化的假设与实施是不是存在矛盾呢?

  被曲解的惠普文化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看看现任惠普CEO卡莉?菲奥里纳是怎么理解惠普文化的。1999年,44岁的卡莉·菲奥莉娜最终在惠普CEO职位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当其他候选人都忙于推销自己的才干时,只有卡莉一针见血地直指董事会的忧虑:“惠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变革,而在于应该怎样变?变成什么样?”变革,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管理名词之一,变革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颠覆,意味着创新。那优秀的惠普为什么这么需要变革呢?回顾一下当时的惠普我们可以得知答案:收入增速持续下降、经营项目繁杂、业务下滑,在持续攀升的技术市场上,惠普的股价从高点下跌长期低迷徘徊。当时媒体普遍认为惠普昔日风光不在,甚至已经把它降格为IT公司中的第二梯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