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精耕市场
在中国得通路者得市场的情况下,康师傅之所以能经风雨不倒,还有另一个原因——能上山下乡的通路建设。无论在大城市的大商场,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买到康师傅。康师傅只要有新产品,两周内就能摆在全国消费者面前,这保证了康师傅持续发展。
虽然在中国市场仅仅十年,康师傅的通路策略随着市场变化已做了数次调整,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1995年,当时以国营的批发部门为主;第二阶段是1994~1998年,以个体经销商为主;1998年至今是现代通路阶段,也就是超市、大卖场等。
随着竞争的演进,一些新问题摆在康师傅面前:铺货率难于增长、货流控制不力、市场价格难以控制、新产品推广不易。为解决这些问题,“康师傅”认为,此前的问题主要缘于通路层次过多以及经销商、批发商落后的“坐商”经营方式,销售通路效率较低。通路过长,经销商中转次数太多,延误了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提高了公司的流通费用和产品价格;经销商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影响了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
从1998年开始,康师傅推出了通路精耕,扩大通路规模,降低通路成本。
①渠道精耕:将“物流”与“商流”分开
渠道精耕的基本原则是缩短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此,集团决定:在零售体系先进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直销点(一级渠道),产品直接进入一些规模较大零售店铺,集团也会陆续在一些大城市内设立大型零售卖场;在其他主要城市入南京,设立二级渠道,即通过经销商直接出货给零售点;在新兴地区(次要城市、郊区、郊县)设立三级渠道,经销商经一层批发商到达零售店。同时,对经销商进行沟通、筛选和辅导;并根据区域市场容量及经销的能力,控制其进货量;设立区域责任制;经销商在制定的区域内有独家经销权,且有义务铺货至所有的零售点;制定详细的制度奖励卓有成效的经销商,淘汰始终不见起色的经销商。[5][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