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在中国危机处理机制的失灵,并不意味着其全球的危机处理体系存在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它们之所以出现集体失灵现象,更多的是因为执行出现偏差。”
“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的危机处理系统都是相当完善的,但是每一个市场负责的人员不同,他们对决策的执行并不是完全按照危机处理系统来做的。”刘希平说。
“或许你得到信息有困难,但一定要诚实地面对公众。”在突发危机面前,公司会有一段时间的“禁口”,在内部统一口径,但这段时间不会太长。当公司开始采取行动时,一方面是要解决危机,同时要开始做一些沟通和宣传工作。
“如果雀巢主动地回收这13.5吨奶粉,它也许不会陷入现在的处境中。”刘希平对事态的发展表示遗憾,“事实上,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回收产品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远远低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而对于高露洁寻找第三方机构为自己作证明,以及找到原始的消息来源作澄清的做法,刘希平表示赞同,“也正是从高露洁事件中,媒体开始觉醒,开始反省自己。”而宝洁的SKII在利用第三方作证时,选择了代言人则不是一个明智的举措。“权威的机构和专家更适合与消费者沟通。”
危机处理“非常道”
“处理危机有一个定律,那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你不能改变事件本身,但你可以改变人们对事件的看法。”
刘希平进一步建议企业一定要成为主动的消息来源。“如果媒体和公众不能在企业得到消息,那么他们就会从其他途径寻找消息。”而一旦企业成为主动的消息来源,无形中就能够减少其他消息来源。
“对消费者的教育也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刘希平对企业不愿意或者很少花费精力在消费者的教育上感到忧虑。
此外,针对雀巢的案例,刘希平建议,发生类似事件时,企业最好一步到位地给出解决方案,不要持续被公众和舆论推着走。“危机发生后,持续的新闻报道出现的原因在于,企业处理的方式方法不断被发掘出新的新闻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