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主题为“无忧无虑的爱”的杰士邦安全套广告挂上了广州80多辆公交车,开启中国安全套广告之先河;
2003年11月28日,央视“中国人口”节目播出了安全套公益广告,这个30秒的广告成为中国第一个安全套公益广告;
2004年,杜蕾丝“全球性调查”报告开始为国人所知,尤其是“中国人均有19.1个性伴侣”的调查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5年9月20日,名为“克林顿”“莱温斯基”的10万只安全套在广州各区免费发送,让人“过目不忘”的名字引起世人关注。
……
这便是安全套在中国的推广方式,它一直在禁播广告令的夹缝中探索,向传统的性观念挑战,在偏与正之间寻求最合适的生存方式。
目前我国国家定点生产安全套的厂家有桂林、青岛、沈阳等7家企业,但是据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调查,“国内几乎所有的橡胶厂都在生产安全套,初步统计不下300家,有近千个品牌”。照此推算,我国安全套的产量远大于官方统计的20亿只。其中,有十几亿只安全套是由政府集中采购的,其他的则在1988年后,通过零售市场销售。与此同时,我国每年还从国外进口2亿多只安全套。
“安全套的利润最多可达500%。”一家性用品店的老板肯定地告诉记者。
“很多快速消费品的成本只有两折,但是要看到,我们的通路费用非常高,加上推广和研发等方面的费用,事实上,安全套看起来是奶油蛋糕,但吃起来不过是蚂蚁腿上的肉。”多乐士总经理陈晖如此回应“500%利润”的说法。多乐士目前是我国安全套零售量位居第一的品牌。
“由于产品众多,加上宣传等方面的限制,造成了产品集中度非常低。事实上,市场上的安全套只有20%是有品牌的,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想洗牌,洗不了,终端的白热化竞争让我们更像是在挣扎。明知道是在亏本经营,但是不坚持,就是找死。”陈晖无奈地笑着说,“有的就是坚持了,也是等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