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不相信贫困的、教育程度低的地区的人民不适合组织学习。我认为真正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想去做。如果你对于你做的事没有真正的兴趣和信任,那么做这件事就没有意义。
集分权的尴尬,是规模的错?
《中外管理》:在中国的大企业集团中,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集权的结果往往是效率差,而分权又可能导致混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
彼得。圣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如果你长期观察大企业集团,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一个时期分权,一个时期集权,然后又分权,又集权……一般来讲,当企业发展很快的时候,企业倾向于分权;当企业增长下滑的时候,它们把权力收回来。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对于集中管理即公司管理者的根本功能,或者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让我们从知识的角度来思考。因为我们用技术能够制造产品和服务、进行研究和开发,但是在此之下的基础,是知识。我所说的知识,指的是“我们能够做什么”,而不仅仅是“我们知道什么”。如果我们把创造和传播知识当作企业工作的基础,那么新的知识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高层管理者,而是基层员工。因为新的知识来自于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顾客、拥有新创意的新员工。知识就是我们赖以创造价值的东西,那么企业的价值来自哪里?来自一线,来自设计、制造、配送产品的人,来自于与顾客直接接触的人。所以知识总是出自于更加基层的地方。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会有一些关于管理、关于战略和关于企划的新创意出自高层管理者,但这些不是知识,而只是些新创意、新想法。只有把这些东西用在工作中,付诸实践,这样才产生知识。
所以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产生于基层,而且往往融在人们的行动中,成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概念的提出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尼说过:“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多得多。”大多数人的知识都是隐性的。然而,隐性知识非常不易传播,只有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传播。我认为高层管理者的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工作,应该是不断创造和普及传播隐性知识的工具、方法和理论。所谓“组织研究”,就是不断理解企业内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去发展各种工具、方法和理论,来帮助整个企业学到最佳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