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郑光铭受过很多辛苦,他自认不会喝酒,不会卡拉 OK,社交的渠道非常狭窄。但令人称奇的是,他的朋友之多、社交面之广,一般人是很难望其项背的。郑光铭的交友之道贵在诚意,他认为朋友就是朋友,利害关系只是一时的,而朋友则是永远的,所以,他从不以官阶大小、职位高低作为划分交往对象的标准。无论三教九流,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和各个年龄层次,只要谈得来,都可以成为他的好朋友。由于人生阅历丰富,郑光铭待人处事非常得体,与人打交道时,他的态度亲切自然、不卑不亢,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他天性风趣幽默,谈吐诙谐,有时随口讲几句笑话,开一个玩笑,一下就把周围的气氛搞得非常融洽和谐。和他接触过的人,无论是多年知交的旧友,还是仅有一面之缘的新朋,都情不自禁地为他的个性魅力所吸引和折服。
在郑光铭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年轻年长、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由于多年社团工作经验,他对会务人员非常关照和体谅。每次协会组织外出,即使是司机、服务员,他都会细心地想到他们。秘书处员工有时不小心做错事,他从不责备,只会提醒说:\"这次疏忽了,下次注意\",然后再不会说别的。许多熟悉他的工作人员都说,郑会长是一个特别慈祥的长者,不仅使人敬重,而且更让人亲近。
情义两相知
协会创会之初,由于会员人数不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递信息、沟通乡情。及至1994年,随着台商大规模投资深圳,协会的会员也猛增至近600家。许多台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要求协会协助处理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于是,在时任协会副会长的郑光铭的倡议下,一个专为会员排忧解难的功能机构--事件处理委员会便应运而生了。
常言道,看事容易做事难。在深圳投资的台商,遍布特区内外各个角落,涉及各行各业,他们在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大到政策困扰,小到民事纠纷,有些突发事件是想象不到、也控制不了的。作为一个民间社团,协会手中没有一点权力,凭什么为会员排忧呢?而且协会干部都是义务职,不拿协会一分钱工资,本身已因自己企业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又哪有时间协助会员解难呢?当郑光铭毅然决定兼任事件处理委员会主委时,有好心的台商劝他:\"这个苦差使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你偏偏自讨苦吃\"。但郑光铭却说:\"台商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到大陆投资,人生地不熟,遇到困难,很需要我们去指点、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