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如华心中,托普之败,最大的罪魁祸首是媒体,而不是自己膨胀的盲目扩张心态、急于圈钱的躁动。
2002年,托普四处打广告,声称要招聘5000名工程师——这是牛气如微软之流都不敢轻易出手之举,随即引来媒体广泛质疑,由此引发银行警觉,托普资金链断裂。
宋曾说,托普并非媒体质疑的那样,没有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圈钱,圈地,圈人,最终圈市场”。通过上市圈钱,通过出钱建软件园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以投资换市场”,通过高薪圈住国内最好的软件业人才,“托普经济帝国庶几可成。”
看起来完美的逻辑链条,组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这个链条中,颠倒了因果关系——托普借壳川长征上市没花多少钱,其时家底如何很难查证,但2000年托普开始在全国大建软件园时,启动资金居然只有不可想象的200万元!
要命的是,托普内部还掀起了“有钱就摆阔”的富贵病。宋如华资深副总裁透露,2000年托普集团仅一个月的财务支出就需要上千万之巨,各种贪污公款、卷款私逃、公然吃回扣等现象屡禁不止,金额之高、辐射范围之广远超出外界的想象。
但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市场。
2001年5月,光大证券就托普软件股票发行发布的回访报告称,托普软件10个项目实际投资总额约5.1亿元——单个项目投资额最多的是9225万元,最少的是914万元。2000年托普软件实现净利润8729.38万元,超出盈利预测11.71%。200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本年50826.41万元,上年27422.14万元,本年较上年增长85.35%。然而,到2004年,托普突然报告,这些项目几乎无一成功。
面对群涌而至的质疑,2003年的一天,宋如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反问记者,“我们那个时候认为(这些项目)都是对的,也没有提供虚假数据,现在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个世界本来变化比较多,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