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的太湖东南畔,平望运河穿过南浔大桥向东流去,大桥的南面,就是闻名遐迩的古镇南浔。
南浔作为一个市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理宗时代,即1250年,距今亦有700 多年了。此地正好处在湖州、苏州、嘉兴三府的蚕桑丝织业中心地带,盛产优质蚕丝——辑里湖丝,使它成为湖丝的集散中心,持续兴盛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依然可以看到昔日繁华留下的痕迹。
南浔镇兴起后,很快成为与邻近的乌镇并驾齐驱的湖州大镇。元末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南浔镇修筑了城墙,周长一千余丈,约三千余米。这在江南市镇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明初,城墙虽然拆除,东西栅门还有吊桥,又有城隍庙,依稀保留着当年宏伟的规制。因此“南浔城”成为该镇第一号古迹。明清两代的南浔镇是江南首屈一指的超级巨镇,也是繁华的商业区,街道沿着运河、市河向外辐射,结成一个商业网络。今日仍然可以看到旧时大街的踪影,旅游者踏着古老的青石街道,仿佛在穿越时光隧道。
南浔镇四乡农家不仅善于养蚕,而且精于缫丝,尤以镇西南七里的辑里村最为著名,辑里丝成为出口湖丝的著名品牌。上海开埠后,洋商聚集上海,湖丝是大宗出口物品,销售洋行,南浔镇开风气之先,湖丝出口贸易几乎全为南浔丝商包办。南浔丝市十分兴旺,号称“一日贸易数万金”,“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南浔镇因此而日趋富庶,清末民初的民间谚语说:“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南浔镇丝商到上海经营湖丝出口贸易,如庞云缯、陈煦元、蒋维城等,其中陈煦元侨居沪上数十年,成为丝业领袖,精通西语,出以诚信,中西丝商倚为长城。这些人就是上海早期的工商业家。
1870年代至1920年代的50年,湖丝贸易空前兴旺,形成南浔发展史上最后一段黄金时代。南浔镇以丝商起家致富的多得不可胜数,其中的佼佼者,号称“四象”、“八牯牛”、“七十二只狗”。这是一个比喻,即资产在100万以上者称为“象”,资产在50万-100万之间者称为“牯牛”,资产在30万-50万以下者称为“狗”。所谓“四象”,是指丝商中的四巨头,资产多在银元百万以上,刘氏2000万,张氏1200万,邢氏400万,庞氏160万。四巨头之间资产相去也甚远,因而有人把刘、张二氏称为“狮”,比“象”更高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