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2年多没有研发成功,这让员工对公司的前景产生了怀疑,此时,大成的骨干人员开始大量流失。“公司500多人,一下子就走了100多人,认为这个企业没有戏了。”更让陈成泗头痛的是,银行看到大成公司的利润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后,也开始向大成追回贷款。
这时,一位从印尼归国的专家给陈成泗提供了一些极为有用信息,这名专家曾经访问过荷兰和美国的那两家公司。因此他提供的一些信息资源让大成的研发可以一方面借鉴这些公司的经验,同时避开对方的知识产权壁垒。
到1999年,产品的开发即将获得成功,但此时的陈成泗已经资金耗尽,要完成最后的开发及实现量产还有800多万的资金缺口。迫于无奈,陈成泗找到了当时的慈溪市长,向他汇报了企业的困境,这位市长认可了大成产品的方向,而陈成泗则认为是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诚信声誉在此时发生了效用。一个星期后,市长把陈成泗和三家银行行长以及财政局长同时叫到了办公室。
陈成泗分别从两家银行贷到了500万和300万。
最大的风险是市场
2000年,新产品终于实现了成功投产。而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陈成泗最初研发这种纤维虽然是准备为驻港部队提供防弹衣,而在他看来我国数百万现役军人和几十万武装警察的装备才是真正的庞大市场,而且他还了解到公安部门也下达规定,每四名警力就需要配备1件防弹衣。可以预料的市场让陈成泗坚定地投入研发和生产,然而,事实并非如他所想像。首先是和平时期的部队并没有大量装备这种纤维防弹衣的财力和紧迫需要。公安系统也是除了云南、广西等地外,其他地区也对装备防弹衣缺乏足够的急迫性。花费了5年时间,耗资近1400万元研发生产出的产品竟然销售无门,这是陈成泗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