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化纤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大量的化纤走私对市场形成很大压力。更让陈成泗痛心的是,公司费心培养的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最后全部离开了公司,这批人带走了技术和产品自立门户,反过来在市场上跟大成公司形成竞争。大成公司在90年代初开发的新产品,逐渐失去了技术和价格上的优势。
1994年公司的利润还有800万元,到1996年时,利润已经迅速下降到只有200万。“一下子销售掉下来,销售利润全面下降,”这让陈成泗“总觉得面子没有了,压力很大。”
实际上不仅是“面子没有了”,陈成泗更大的压力在于当时的情况看不到有挽回销售颓势的希望。他开始四处找寻新的产品突破口。
1995年,陈成泗偶然得知,为了圆满完成“九七”香港回归的任务,解放军驻港部队必须配备国际一流装备,其中就包括以特种化纤为原料的更轻、更坚固的新型防弹衣。这种防弹衣的原料正是被称为世界三大高科技纤维之一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这种纤维技术含量高,世界上只有美国HONEYWELL、荷兰DSM、日本三井公司三家企业可以生产,而且在90年代以后属于统筹产品,明确规定向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军备产品禁运。
考虑到军队这个庞大的市场,陈成泗很快就决定研发这种纤维。而且有着多次新产品开发经验的他“当时认为这个东西很简单。”然而,正是这个他认为“很简单”的产品让大成在后来陷入了濒临破产边缘的困境。
差点栽在新机会上
当时上海的一所大学也在研发这种纤维,并且已经在实验室里取得了一定成功。1996年初,陈成泗与这所大学签订合同,对方保证在年底前拿出产品。然而,大学实验室的老师虽然科研水平高,却缺乏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经验,陈成泗在足足等待了2年时间,投入了600万元资金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设备和工艺。而此时已经是1998年7月,早就错过了驻港部队的装备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