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湖南省农科院和朝鲜农科院举行了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双方将就杂交水稻技术培训与推广展开为期两年半的合作。此前,朝鲜代表团拜会袁隆平院士,袁院士表示有信心帮助朝鲜把水稻产量从现在的5吨/公顷提高到7吨/公顷。这次,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又将把他的高产水稻技术送去朝鲜,这位75岁的老人正在朝着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的梦想而前行。
袁隆平看上去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宽阔的额头刻下了岁月的痕迹,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他的大孙女名叫袁有晴,今年初新添的孙女名叫袁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袁家有太阳有雨水,稻谷自然会茁壮成长!”袁隆平连给孙女取名都不忘水稻。
走进水稻王国
袁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决意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虽然当时的理论以及国际上的普遍观点都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但是袁和他的同行们经过艰难探索,用9年时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它立刻显示了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比常规稻单产增加20%左右。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