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6年,雨润年产值已经超过亿元,迈入国内低温肉制品行业的领军之列。
小“蛇”吞大“象”
尽管祝义才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肉制品行业里“攻城略地”,但真正使他成为瞩目焦点的,是他对国内17家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一系列“惊人”的“兼并之作”。
1996年,随着雨润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成了当务之急。此时,曾是国家一级企业的南京罐头厂已经停产5年,负债超过总资产7000多万元。由于民营企业自建厂房涉及到征地、安装等一系列问题,祝义才萌发了收购罐头厂的念头。尽管作为江苏省首例民企收购国企案,祝得到了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可是具体操作中困难重重。罐头厂职工对手里的“铁饭碗”将变成“泥饭碗”想不通:封门、静坐、谩骂……甚至有夹着子弹头的恐吓信寄到祝义才手中,收购改造陷入僵局。面对混乱局面,祝义才对下属说:“我知道,盖新厂房比这简单得多,但国家多年重复建设闲置下来的厂房设备也是资产啊,能忍心看着它烂掉?盘活它,为国家分了忧,企业也由此上了台阶,干得不好,你们跟我一道丢人。”他提着铺盖卷进了罐头厂,6天召开了5次职代会,与原厂职工对话,并当场表态:一.决不拿走厂里的一草一木,投产后的利润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二.原厂职工全部接受,并保证工资高于南京国企职工平均水平;三.原厂拖欠的职工(包括600多名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医药费核实后分期报销。这下稳定了职工情绪。
祝义才的部下回忆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连清理厂区多年积下的垃圾这样的事也亲力亲为。此后雨润投入1亿元进口设备,对企业进行改造扩建,改造投产后的工厂5个月销售9600万元,赢利500万元!这次收购被媒体广泛关注,称之为“蛇吞象”。祝义才的收购不但使原厂下岗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盘活了国有资产,雨润也得到了生产用地、厂房和熟练工人,真正是“三赢”。
此后,祝义才又频繁出手,相继在江苏、安徽、河北、辽宁、四川等地收购了17家国有中型企业,盘活资产6亿元,投资近10亿元加以改造。神奇的是,每一家被雨润兼并的国企都起死回生,呈现生产快速发展、销售额大幅增长的良好状态。2002年,南京金福润食品销售额达4.6亿元,相当于兼并前最高销售历史纪录5000万元的9倍;阜阳厂销售额6.48亿元,东海厂6.07亿元……而祝义才的“低成本”也使雨润快速发展为拥有28个全资子公司,年销售额41亿元的国内最大低温肉食品生产集团。回忆这段历史,祝承认:“成功的多次收购是我事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