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从苍凉的空气里走入绿色生态园蓦然眼前一亮,群绿丛中散落着原木色的餐桌。一条小径的尽头,依稀看见几个人坐在那里聊着什么。不久,其中一个人抱着一大本菜谱走过来,此人戴着一副眼睛,身材有些瘦削,冷眼一看有点像喜剧演员句号,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王宝华。在一袭翠色当中,王宝华讲起自己的创业故事。
19岁出道倒港衫
王宝华的家在沈阳市铁西区,家境十分贫穷,1979年中学毕业他就不得不开始谋生计。“我是沈阳市第一批个体户,那一年我才19岁。”王宝华说。
王宝华自称上学时学习并不好,属于老师记不得、同学想不起的那种学生。不过,他身边的朋友却说,王宝华上学的时候其实非常出色,如果不是因为家境贫困,他一定能考上大学。“宝华绝对是个聪明人,19岁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他就处处显着机灵。”他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王宝华就开始了他的经商之路。他自己笑称,“其实那时候看来,我干的事就是投机倒把,就是后来说的倒爷。”那时候,沈阳非常流行港衫,王宝华就看中了这一点。他到上海以8块钱一件的价格批发一批港衫,回到沈阳可以卖到15块钱一件。
做这种小本生意不得不精打细算,王宝华为此吃了不少苦。当时从沈阳到上海的火车票是30元钱一张,为了省钱,王宝华先花7.8元坐火车到大连,然后从大连坐船再到上海,这样就可以省下15元。“船票好像是8元钱,最低的那种,五等舱,在船的最下面。”王宝华说,“你可真是没尝过那种滋味,又潮,又暗,空气流通的也不好,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倒啤酒赚得第一桶金
倒衬衫的利润并不高,很快,他又发现了新的机会。沈阳人爱喝酒,但当时啤酒也是凭票供应,只有逢年过节每家才发两张啤酒票。王宝华发现,虽然瓶装啤酒供应很紧张,但是散装啤酒却不受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