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民:上错花轿嫁对郎

   2023-03-08 互联网5120


  樟木头、常平……这些东莞小镇上的房子,陈立民至今也没见过。但在卖楼之初说得多了,甚至他自己有时候也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是在那些小镇长大的。

  “那时的生意真是太好,每周都有展销会,如果销售少于100套,都要作检讨。”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接近“无本生利”:可以不付钱先“圈地”;不用说后来被人人喊打的“楼花”,就是凭着一张凭空生出的“图花”,都不愁买家。

  做销售,没有技术含量,却挣到比所有同学都多得多的钱。但是他并不安于此。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冲动,要跑到‘风暴眼’里去看个究竟。”陈所指的“风暴眼”,就是当时房地产正风生水起的广东省。

  1995年,置业国际广州分部成立,陈立民主动请缨,做了分部经理。他依然做房地产代理销售,开始把当地的楼盘卖给当地人。

  又两年的售楼经历让他更加“气短”。

  不成熟的房产商;通过香港电视广告了解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者。陈立民认为无异于在体验另一种“疯狂”。

  他没有放弃地产行当,但是要改变自己的“小方向”。

  初闯上海滩

  到1996年下半年,陈立民的同学开始满世界飞来飞去,而他却依然憋屈在小地方做“没有技术含量”的售楼工作。

  陈立民再也无法被老百姓单纯的购房疯狂所感染,与同学之间产生的差距让他忽然觉得“自己很土”。

  他开始四处打听机会,最终寻觅到全球第一大代理行世邦魏理仕(CBRE)的办公楼部副经理的职务,终于在1997年闯入上海滩。从此“普通话还没字正腔圆,便跟上海老师傅大侃上海话”。

  陈立民前脚进了上海滩,后脚整个市场的房价就开始下跌。

  “1997年8毛、1998年4毛、1999年2毛(日租金,美元/平方米),置身上海办公楼市这几年,是够呛的。跌3年,追5年,好不容易到2004年才见曙光。”

  在CBRE的日子里,他再难做的单子硬着头皮也要做。到2002年,“拼命三郎”陈立民带领的办公楼团队已经成为市场上的NO.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