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以后,24岁的沈南鹏从花旗银行华尔街分行开始了投行生涯,那时他最发愁的就是没有人脉。
“当时的市场环境不是很好,找工作很难。我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也不认识什么人,还是亚裔,没有任何优势。我在去花旗之前应聘过十几家公司,都失败了。”
在花旗银行华尔街分行的日子里,沈南鹏开始做普通的投资银行工作,关注的是拉美证券及衍生产品。默默无闻的两年以后,情况突然发生了改变,由于中国经济形势持续看好,开始有第一批企业海外上市,有中国背景的证券业者格外吃香。“1994年去雷曼之前,我接到了几个OFFER(要约),那种感觉真是完全不一样了。”
投行业是个“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业,“当年看人家去财政部都是找某某同学,而我没有这样的现成关系,我的同学在这个年龄都还没做起来。”沈南鹏颇为感慨。“人脉是与年龄呈‘线性比’的,是一点点跟着时间走的。”
之后沈南鹏出任了德意志银行的中国资本市场主管。其间,沈最引以为豪的是帮助中国财政部成功发行了5亿马克债券和多家中国企业发债上市。
可沈南鹏却是一个天生不“安分”的人。在做了8年投行,事业蒸蒸日上,积累了大量令人羡慕的“关系”时,他却离开了投行业,转去携程网创业。
“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当时的确是犹豫过,毕竟已经做了8年,成本很大,但还是怀着一股激情出来创业了。现在想来,互联网的泡沫也不全是坏事,在那个挺‘忽悠’的年代里,‘泡沫’刺激了我们的创业神经”。这一次,沈南鹏还是“随大流儿”。
“我在做携程的时候,有媒体说我以前做投行,所以融资比较容易,信手拈来。其实根本不是,哪有那么容易,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看不上小企业生意,当时携程刚刚创始,我和IDG接触时,之前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找他投资时也是要从头谈。只是理念上的契合,加上对我们企业未来的认可,他们才会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