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讨论看似空泛,但足以帮杜尔做好迎接各种机会的心理准备。
如1991年,乔伊跟杜尔说:“约翰,总有一天你会投资一个20岁的小孩儿写的某段会改变世界的程序。”杜尔随即表示同意。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程序将被叫做浏览器,而以为会是某种游戏软件。但当22岁的马克?安德森和网景出现在其眼前,他能立刻说服公司其他合伙人同意进行此次投资。
紧抓每个时代的风云流变趋势,是杜尔能在风投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虽然人们通常将其定位为一个针对高科技的投资者,实则杜尔已经变换了几次身份。在1980年代,杜尔和KPCB最为看重的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技术:从康柏到莲花软件,从升阳微系统到美国在线,它们取得成功共同的“分母”是基础科技的进步。而到了1990年代,杜尔又把目光投向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应用。1990年代末期,当所有人为网络而疯狂时,杜尔看重的概念是“窄众”(ThinClient):他认为这是一次比个人电脑更大的革命:PC直接与服务器对话,而不用把一大团软件都安装在电脑上。这种对一个浏览器解决所有问题的期待,正在被Google实现。
而最近两年,杜尔和比尔?乔伊已经将望远镜伸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他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趋势是“城市化”(urbanization)。未来50年内,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从20亿变成60亿,尤其集中在中国和印度。这一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座曼哈顿的进程,将让全球各地提高对更清洁的能源、更有效率的能源的需求。
甚至2005年比尔?乔伊加盟KPCB后,(“他给我们每个合伙人的平均智商提高了20个点”,杜尔玩笑说)主要的投资方向也并非电脑相关业务,而是绿色科技。至今,KPCB一共投资了5家,其中3家处于保密阶段。
为进军绿色科技领域,KPCB已经准备了5年。杜尔称:“为绿色科技做准备的方式,跟为网络,为微处理器做准备是一样的。当然,现在我们有Google了,用Google搜索一下你想了解的东西。其他工作,就是读报告,会见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各种论坛。我们与这个行业里的各种公司合作,试图发现其中最优秀的人,并获得最好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