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初,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满怀喜悦地于捐赠仪式前,提前在海外通报成功筹到李嘉诚的10亿港币捐款,并将之称为“香港慈善活动的里程碑”。香港各报在报道时,也特地用“亚洲已知最大单笔教育捐款”来形容这笔捐款之重。
这也难怪徐校长那么高兴,香港政府的第二轮教育配对金计划实施在即,港大得此捐款,按照规定又可稳获政府的2.5亿元配对补助,从而自去年后,继续稳坐今年各高校筹款榜首。
风波之起在于,在5月18日的正式捐款仪式上,徐校长宣布为表对李嘉诚的答谢,港大决定将香港大学医学院命名为“李嘉诚医学院”。此前港大这所全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从来没有用捐献人的名义命名某一院部,而院方又未曾在消息发布前与该院校友师生商量通气。消息传开后,一部分刻意维护传统的教师和港大医学院的校友在“立委”郭家琪的带领下,以“行善不求回报”为由,上书希望校方收回承诺。
郭家琪等人认为港大和美国的名校不一样,每年主要运营经费来自政府拨款而非私人捐助,为表示对民众的尊敬,不宜因人情以私人名字命名。随后,校方在反对方逼问后,承认受捐前即已承诺命名事宜,这无疑为反对者找到了更有利的证据,不仅在校内静坐示威,更于6月17日在当地的《苹果日报》和《明报》上,刊登具有41名资深医学院校友联合署名的“反命名”广告,由此闹得这一事件成为全港,乃至整个华人圈中的一大新闻。有些老校友甚至写信给校长说,愿意发起捐款给港大,只求港大不要将医学院改名字。捐赠弄到这样的地步,相信捐款人本人也感意外和尴尬,显得华人首富很在乎这个名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