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过去了,市场完全打不开,钱也快要花光了,更着急的是,当时公司已从5人发展到20多人,薪水发不出来。对于自己领导的创业团队,陈五福很是自责,眼睁睁地看着公司濒临绝境。陈五福在巨大的压力下痛苦挣扎,几乎每天晚上都难以入睡,这是陈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最难挨的一个阶段。
当然结果还很幸运,公司的投资人基于对陈五福技术的信赖,帮忙引荐了另外一家公司,以40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了CEC,使得公司创业团队都得到了很理想的回报。
从波峰到波谷,然后再到波峰,又到波谷,最后总算顺利出局,陈就这样结束了初涉创业的一场惊梦。“但这一次在我看来绝对不是成功的经验,虽然投资人赚了钱,”陈五福认为多亏有投资家的正确引导,公司才得以卖出,实在有些侥幸,因为不是自己所预期的。
教训无疑是很深刻的。陈深感自己也陷入了一个普遍的误区:基于自己的技术背景,在考虑问题时只从技术出发,忽视了市场。陈后来的每一次创业,都会优先考虑市场,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搞清楚你要做什么,比怎么做重要得多。”另外在产品定位上,小公司很难仅仅凭借物美价廉就能打入市场,必须提供竞争对手无法取代的差异性,才有机会赢得市场。
(小标)跟随创业意念的指引
本来芸芸众生大体都一样,有着各种可样的人生倾向,一旦有了某种强烈意念,就会朝向这个方向而去。陈五福则始终跟随着超强的创业意念的指引,使得他对很多事物的“条件反射”,都会自觉不自觉跟创业联系起来。在别人看来无非过眼云烟的事情或机缘,他都可能会很留心,在他眼里,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能隐含着一个创业机会。
何况人生本来就是各种机缘所组成。说来很有趣,陈五福最成功的一次创业,就是与另一位印度人合办公司,上市后市值超过了100亿美金,而这个印度人,正是陈第一次创业时开始拒绝的那家基金引荐的,因为听说陈又创业,所以再次投资,并引荐了这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