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丽教授:我为什么非要卖大米

   2023-03-08 互联网4760


  在何慧丽看来,农业生产已经没有收益,而资金、化肥、农药、种子以及产出品的加工、购销等非农领域,还可以生成一定的利润。但是,这些领域中能获利的经济组织,由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实际上成为各级政府和垄断部门的资产,其服务功能在大多数地方实际已经异化。所谓“七所八站”,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都更趋向于追求垄断性地占有超额利润,因而加剧了农业与工商业的交易劣势。

  “经济合作社的功能,就是希望把分散的、原子化的小农集中起来,通过农民自己努力,把流通、服务环节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她说:“要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是空谈了。”

  新农村建设从“卖米”开始

  自从去兰考县挂职,萦绕在何慧丽脑子中的问题只有一个:我能为乡村做些什么?两年下来,她没有结论,但学会了方法:知识分子如果不与国情和基层常识相结合,就是“黑板上养猪,实验室里种庄稼”。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她在兰考县六个乡镇的6个村进行了“新乡村建设”的实验,包括成立老人协会、文艺队、村民互助基金、经济合作社等,而帮南马庄农民卖大米,不过是这些繁杂工作中的一种。这些年来,她没怎么考虑成功或失败,一切都是“先干起来再说”。她给基层参与实践的干部和村民一句名言:“热爱丢脸,欢迎挫折,享受痛苦。”

  做这些工作的目标,是简单而纯粹的。“把乡村的精英分子团结起来,组建成自助合作组织,往小处说可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益,增收节支,让农村经济的增量留在农村,而不是随着市场的吸血管流向城市;往大处说就是提高乡村的文化氛围,增强乡村的凝聚力,为生活在乡村的人提供一个符合乡村自己的文化系统和价值系统。”

  何慧丽心目中的“新农村”非常具体:在农村,人会想我们虽然没有钱,但是有青山绿水,有很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与城市相比各有好处,让大家感觉到这是自己的社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不是麻木感、疏离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