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重复其他小企业为大厂做边角料的老路,一开始就直指摩托车"心脏"--发动机的生产。因为他看到,尽管当时的摩托车市场热浪灼人,但发动机一直是瓶颈,国内只有50毫升和70毫升两个型号,其余大多从日本进口,当地摩托车小厂还不得不远到河南买质次价高的国产发动机。
尹明善的判断是:"做摩托车尽管市场空间不大,但技术空间很大,创新空间更大,利润空间无限大"。
不懂技术的尹明善,把市场琢磨透了。他发现,把"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来,自己组装后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高达1998元,这是一条当时无人知晓的捷径,"建设集团"对此也浑然不觉。 于是,他开始悄悄分批从"建设集团"趸来发动机零部件组装销售,同时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自己的零配件。4个月过后,当"建设集团"突然醒悟,下令一个零配件都不许卖给尹明善时,他自己独立设计的关键配件已横空出世,企业"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有过时的思路,过时的技术,没有过时的市场。短暂的原始积累过后,尹明善有了500多万元资金,他一狠心拿出50万搞开发,研制出当时全国独一份的100毫升四冲程发动机。
消息传出,浙江钱江集团主动上门要求一年包销8万台。接着尹明善又一鼓作气,投资100万元开发出100毫升电启发动机,两个"全国没有",一下子就为尹明善搏回3100万元。 尝到创新的甜头,尹明善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的企业几乎半年就推出一个新品,现在月就能推出一个全国没有、甚至全世界没有的新机器。
舍得,舍得,有得必须能舍,在科技投入上,尹明善是慷慨的。公司每年要拿出销售收入的4%搞新品开发,创出全国同行业的纪录。
公司最火的时候,厂商提前几个月打来预付款,天天到厂门口排队取货,以致于公司每星期都得到机场包机发货,这在同业里也是破天荒的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