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改革开放以后,您对荣老和中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陈锦华:改革开放以后我和他接触就比较少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邓小平对他讲的,“勇于创新、多做贡献”,我觉得他就是这么做的。这里边最突出的是勇于创新。在创办中信的过程当中,我了解比较多的是中信投资建设仪征化纤公司。当时要建仪征化纤国家没有钱,当时纺织工业部找荣毅仁帮着想办法,荣毅仁就以中信集团的名义到海外去融资贷款,贷到了2亿美元,当时2亿美元可是一个大数字。中信的投资占仪征化纤30%的股份,国家占70%。仪征化纤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和化纤生产基地。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他是有开拓性贡献的。仪征化纤开工的时候他去了,讲了三句话,融资以后要选好,建好,管好,提了三好,所谓“选”就是搞的东西,要是国家所需要的;选好之后,要把它建设好;建设起来之后一定要管好,要使企业有效益。这是很在行的意见。
《中国企业家》:荣毅仁作为一个跨越两个时代的企业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企业家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陈锦华:我给他概括了8个字:爱国有为,敬业创业。爱国有为意思是说他真正在做事情,也做成了一些事情,而且是国家需要的大事。荣毅仁是很敬业的,敬业当中还有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如果讲爱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可能政治色彩浓厚,但从爱国的角度来讲,从敬业和创业来讲,则是没有什么政治色彩的。过去他对纺织工业的贡献,从公私合营前的加工订货到统购包销,到改革开放年代创建中信公司,都是有创意的。荣毅仁不守旧,一直注意学习进取。老一代的工商业者作为大老板,他的作为是领先的,最突出的。
荣毅仁不太追求个人享受。我们有一次在一起闲聊,他说逛百货大楼被小偷偷了,可能也就几十块钱吧。我们就跟他讲,小偷偷了中国最有钱的人,但是拿到手的却是最少的。现在很多大款发了财之后,刚刚有一点积累就买几千万元、上亿元一栋的别墅,这种消费完全是腐败性的消费,你这个钱为什么不能拿来进行矿井的改造?为什么不能扩大实业投资?他的父亲荣德生有句名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感觉这些东西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现在有一些人,可是倒过来了,享上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