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金良:饿得要死,低血糖饿的时候,一个船上有一个小西瓜,恨不得连西瓜皮都吃光,饿得要死。
从2003年到2007年,四年时间,郑金良五下长江,靠着这种玩命一样的执着,终于摸索出了刀鱼的生长和繁育习性。可是,刀鱼出水即死,那怎样才能把刀鱼引入养殖场呢?
在中国淡水研究中心一位专家的建议下,郑金良投入一百多万元修渠建池,把长江水直接引入养殖场,并采取了措施,挡住长江水里的其它生物,只让野生刀鱼苗能够进入。这种办法也叫灌江纳苗。
郑金良:刀鱼我知道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长江里面到我们这一带会有小苗,算好时间,我开始灌江纳苗,把大量的江水灌到我们这个塘里面来。
2007年5月,郑金良成功养殖出了两万多尾刀鱼苗。一时间,这件事在整个江苏省乃至中国的水产界引起了轰动,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郑金良被称为拯救“长江三鲜”第一人,长江刀鱼不能人工养殖的神话也终被打破。
徐才虎:刀鱼繁殖人家搞不起来,他就能养得起来,你说这个神话不神话?牛不牛?都挺佩服他的。
张站长:他眼光和常人眼光有点不一样,水产界是一个眼光比较远的人,思考的问题比较宽广的人。
有了河豚鱼和刀鱼,郑金良又从国外引进了美洲鲥鱼进行养殖。有了这三种名贵鱼种,他终于可以去实现另一个财富计划。
2007年11月,郑金良决定投资一千多万元,在这块距离江阴市区将近二十公里的地方,建一个集餐饮和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他的这个举动,却让当地村民大跌眼镜。
村民:荒地荒了好多年了,连外地人都不想去搞开荒了,我们本地人看见了更加摇摇头,杂草丛生,种地也不能种,别说去建那个农家乐了。
原来,郑金良要建农家乐的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养殖基地,而它的周围是多年都无人问津的荒地。农家乐需要聚集人气,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吸引人们前来吗?
郑金良:我认为,你要吃这个新鲜的东西,好的东西,我要吸引客人到我这来吃,让他们能够看得到整个养殖的,活蹦乱跳的鲥鱼,活蹦乱跳的河豚,让他们亲眼看到怎么养出来的,而且这边能品尝到很好的美味。
2008年3月,郑金良新建好的农家乐正式营业。拥有河豚、刀鱼、鲥鱼这些名贵鱼的郑金良,做的是当地独一份的生意,吸引了很多周边甚至上海的客人前来消费,当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两百多万元。
但是,郑金良却从红火的生意里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郑金良:有的人,来吃的人,他不光光为了吃而来,他就为了解而来。
当时,大部分顾客来这里尝鲜,吃过后真正能记住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为此,2009年7月,郑金良又有了一个新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的农家乐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名声大振。
这里是郑金良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起的长江鱼文化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展示了几乎所有长江鱼的标本,还配上了图文介绍,这让前来吃饭的顾客都感到耳目一新。有了这个特色,郑金良的农家乐也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处特色景点,大受人们的推崇。
刘燕:以前我们来这边就吃吃河豚鱼,因为我们江阴河豚鱼出名,平时吃河豚鱼。现在建了这个鱼文化博物馆,然后我们有亲戚朋友再过来的话,不单单是吃鱼了,享受一下鱼的文化。
长江鱼文化博物馆让郑金良的农家乐如虎添翼,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处文化地标,2010年的销售额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万元。
随着农家乐的名气越来越响,许多酒店和经销商也都纷纷前来订货,江阴、上海、北京等几十家大型酒店都跟郑金良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2011年的销售收入超过了三千万元。
季局长:他这种典型应该在江阴也是非常有一种导向作用。他不仅使自己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致富,而且为整个社会、为整个长江的生态平衡,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