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陈丽萍:繁殖那个河豚苗都是在夏天,夏天的时候,蚊子坐在里面是在打架简直,那个人跑不进去,眼睛也睁不开。他无所谓,拿个电筒在旁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我一进去马上回来,这个受不了,那个蚊子咬了全是包。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0年7月,历经一年多时间,郑金良终于繁殖孵化出八万多尾河豚鱼苗。到2002年,他养成的两万多斤成品河豚鱼,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达三百多万元。
记者:这条鱼怎么肚子突然鼓起来了?
郑金良:他放到水里三分钟,肚子就消下去了。
郑金良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人工繁育并规模化养殖河豚鱼的人,他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水产界名气大振。
当同行都在猜测郑金良下一步将怎样赚大钱的时候,他的举动却让人看不懂了。2003年5月,郑金良突然把精力转移到一直没有人做成功的刀鱼养殖上。
顾处长:刀鱼的应激能力很强。我们讲,长江里的刀鱼出网就死,整个操作比较困难,这是一块跟其它鱼类不一样。性腺成熟的掌握,包括催产技术的使用,包括剂量效应时间,这一块当时都没有,需要摸索。
当时,几乎所有水产界的人都认为人工养殖刀鱼是不可能的事。那么,郑金良为什么还要知难而进呢?
郑金良:我骨子里就有那股劲,就是人家搞不出来的,我想把它搞出来,人家一样能搞出来的,我要比你搞得好,人家不敢碰的,我敢去碰,所以我喜欢挑战有难度的。
养殖繁育刀鱼,不仅面临着刀鱼应激反应大,出网即死,更重要的是,到哪里去寻找性腺成熟适合繁育的刀鱼种鱼呢?
从2003年6月起,郑金良开始了繁育刀鱼之旅。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到长江的各个流域到处去寻找和研究刀鱼生长和繁育的习性。
经过将近一年的摸索,郑金良发现,只有长江安徽安庆段的刀鱼性腺最成熟,最适合搞繁育研究。
记者:这是雌鱼吗?
郑金良:雌鱼雌鱼。
郑金良:我是从入海口到这慢慢找,我们江阴没有成熟刀鱼,到这个地方才有成熟刀鱼,到安庆段才有成熟的刀鱼。
2004年夏季,郑金良兴奋地把长江的安徽省安庆段选作研究刀鱼的地点。可连郑金良自己也没想到,一年以后发生的事,却差点连命都搭上了。
那是2005年7月的一天,当天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郑金良连早饭都没吃,租了渔民的船,到江上去寻找和捕捞刀鱼。上午9点左右,终于用网拉上来几条快要产卵的刀鱼。郑金良异常兴奋,就在渔船上仔细观察起刀鱼的产卵情况。不知不觉到了中午12点,被火辣的太阳晒得满头大汗的郑金良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脚往后一滑,差点掉到江里,幸好被旁边的渔民及时拉住,他才昏倒在了小船的甲板上。如果掉到江里,后果不堪设想。
王根德:他是突然往下一晕,把我们都吓呆了,没有特别准备,我也不知道他是低血糖。
因为劳碌过度,郑金良患上了低血糖病,发作后不能及时补糖会有生命危险。郑金良这一晕倒,船上顿时急成了一锅粥。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一个渔民在船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小西瓜,这才救了郑金良一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