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善:一个固执的老人

   2023-03-08 互联网4520


  按照尹明善的设想,到2010年,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将年产微型汽车、客车各10万辆,骏马工贸集团年产卡车、工程车30万辆。换一个角度看,力帆汽车将在4年后达到年产50万辆以上的规模,并推动集团年产值在目前基础上翻两番,最终达到200亿元。在外界看来,尹明善是继李书福之后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汽车狂人。

  去年夏天,尹明善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访泰国。同行的海尔副总裁说:“老尹,力帆造车晚了。”老尹答:“非也。我记忆中海尔造家电也不算早,至少你们出道时远远晚于金星、飞跃、雪花,甚至晚于重庆的红岩、金鹊、五洲。”

  而在尹明善心里,现在正是民企造车的大好时机。

  知天命的辉煌

  熟悉尹明善的人都说他沉默寡言,一生如是,老来也没什么改变。整天都好像在思考问题,像那种独居动物,不太合群。惟一的乐趣就是一个人散散步。看上去与印度的苦行僧无甚差别。

  这个喜欢思考的54岁的老人要造摩托车?当时的情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号称“摩托车之王”的“嘉陵”和全国名列第二“建设”的眼皮底下,那时“连摩托车轮子怎么转都搞不清”的尹明善却一心要做摩托车。

  在别人看来,这条道上已经有两只老虎拦路,还有数不清的同行虎视眈眈,没有相当实力,一头扎进去无异于自寻死路。1992年,尹明善不顾众多亲友反对,用东拼西凑的20万元资金,带着仅有的9名员工,创办了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当时尹明善的底气何在?优势何在?尹明善说:“在创新!”

  尹明善说:“当时我们没有国企的资源依托,也没有先入者的品牌优势的条件,表面上看摩托车市场空间尽管不大,但技术空间很大。创新空间更大,利润空间也就无限大。”

  技术创新说起容易做起难。

  说起尹明善当初的技术创新也是惊心动魄的,将市场琢磨透了的尹明善发现,把“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来,自己组装后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高达1998元,这是一条当时无人知晓的捷径,“建设集团”对此也浑然不觉。于是,他开始悄悄分批从“建设集团”趸来发动机零部件组装销售,同时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自己的零配件。4个月过后,当“建设集团”突然醒悟,下令一个零配件都不许卖给尹明善时,他自己独立设计的关键配件已横空出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