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些企业的在行业间的经典转换,瞬间,尹明善茅塞顿开,力帆也具备相似的条件。
有了好的创意,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了。尹明善思考着。
几经周折,尹明善花了两年时间控股(95%)了原重庆专用汽车公司,该公司的“公告”可做客车、卡车、微车。可智囊团又意见不一了,有的说先大投资造卡车,有的说客车,最后多数人意见先造微车。
一天,重庆市管理汽车的一位领导与尹明善通话:“你不是问过我先上轿车好还是先上微车好吗?我想过了,在重庆先上轿车好。因为长安已是中国微车老大,同城竞争你难避其锋芒。兄弟相残,政府难以支持弱小的挑战者。”对尹明善来说,这可是心窝子的话呀。
尹明善告诉记者:“品牌定位后向上冲难,向下打易。先造轿车,高筑坝,高蓄水,起步虽难,往后则可挟轿车之高位,下冲微车、卡车、客车。于是力帆决定先从轿车入手。”
力帆汽车项目组的人曾去过美国、英国、韩国,甚至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到处打探合资合作的可能。
四处考察了一圈的尹明善忽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源于力帆摩托车国外合资的实践:“遵守合同,共同赚钱;技术机密,严格保守。”
这个实践让尹明善清醒地认识到,“大众、通用、丰田等来中国合资合作,只会用产品换利润,不会用技术换市场,不能用慈善家标准来要求投资人。要想事业长久,只能自主创新。
2004年9月21日,对外宣称,在该年年底以前要推出重庆市首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此语一出,饱受质疑,固执的尹明善没有退缩。
自主创新是摆在尹明善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
“当年力帆要20多万元开发摩托车发动机,不也是有人批评力帆头脑发热吗?要开发发动机,至少需要2000万元,可事实证明,力帆只用20万元就发展起来了,并做到了今天40多亿元的资产。力帆是生产摩托车的,转产汽车并非很难,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摩托车配件的生产与汽车配件的生产在工艺上差不多。”尹明善自己并不觉得力帆造车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