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厂商可以使用新的信息技术来系统地获取、储藏、更新,更重要的是分析浩瀚的交易数据。这种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有关定价、促销以及其他产品类别管理方面的决策。尽管定价、促销、布置和分类最优化背后的科学理论并没有发生改变,但使用巨大的数据表来自动操作和执行这些策略的技术方法却有了突飞猛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决策可以迅速的制定,可以在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允许的前提下频繁的改动,并且可以根据连续的反馈进行更新。以下是定价、促销和分类最优化给客户带来好处的实例。
价格上限如何确定?某客户要求我们对其主要的SKU(单品)之一制定价格上限。换言之,该客户想要了解在不遭遇消费者抵制从而销量大幅削减情况下可以制定的最高价格。我们研究了在相似零售环境下的该SKU的购买行为,最终确定当价格从1.79美元上升至1.99美元时对销量产生了边际影响,但是高于1.99美元的价格将使得销量锐减。客户以前将价格定在1.79美元,因而失去了可观的利润。
谁是最大的竞争者?某客户想知道,对于自己的具有高度价格敏感性的品牌而言,哪一个品牌是其最大的竞争者。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零售商店中消费者的购买模式,以及价格变化时消费者的反应,我们发现,消费者对该客户持有品牌价格变化的反应要远远大于对其它竞争品牌价格变化的反应。此外,从价格策略的角度,当消费者寻找替代品时,Y品牌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其次是商店自有的X品牌,再次是该客户旗下另一品牌。这样的结果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消费者对客户的这种品牌的忠诚度是相当高的;其次,商店自有的品牌并没有构成相当的竞争威胁;再次,客户的两种品牌分拆的前景并不乐观。在这个案例中,与同类产品的其他品牌进行价格战是不明智的。
促销资金的哪一半是多余的?促销是包装类消费品厂商和零售商的生存之道。那么如何能用有限的促销预算产生最大的绩效呢?这一问题在产品种类和零售商层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同一位客户合作研究得出:消费者对于结合主打广告的展示反应非常强烈,这种结合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广告或展示,也优于暂时的降价和现金促销。在许多种类的商品和零售商中,该结论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在这些案例中,了解了消费者对于降价和现金促销的相对不敏感,我们的客户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使用促销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