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应如何呈现数据化管理

   2023-02-10 互联网5350

  张瑞敏有个精彩描述,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之间有区别,管理模式不具有“因果的调节效能(可能)”,也就是说,不能把对用户创造的价值和获得的利益(外部绩效)连接到一起。TQM、六西格玛都能保证产品出色,但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在新的时代,HR们更像是被需要构建一个从管理到产出的连续逻辑,要参与到商业模式的设计中,而不是做好自己那份职能工作。事实上,现在的商业模式设计越来越要求内部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例如,海尔正在推动的“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高级的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设计。幸运的是,HR们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不幸的是,他们自己还未发现自己的重要性。当然,HR们如果意识不到自己要做什么,CEO会自己来做这些事情,这也是大多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没有HR们身影的原因,而创新的结果也被冠以更颠覆的“组织变革”之名,实际上,那就是老板们领衔主演的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不应走向ROI

  ROI即投资回报,其理念是计量每个HR项目的投资回报,并将资源配置到投资回报更高的项目上,确保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产出最大化,与此同时,产出显然也是可计量的。但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弊端相似,大多情况下,相对于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便于计量,但其产出是难以量化的,从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到绩效产出本来就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另外,计量这些成本收益本来就会耗费巨大的成本,尽管这会让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看似更加专业,但也让其更加繁琐。正因为这样,我们也无法使用ROI来监控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状态,以至于干预管理过程。看起来,ROI的方法更像是把企业决策层变成了一个投资机构,把人力资源部变成了一个创业公司。对于企业来说,这显然不是他们对于人力资源部的诉求。锚点

  更现实的情况是,这些数字通常不会让高管和直线经理们太过感冒。我的另一个HRD朋友找来咨询公司计算ROI,并兴致勃勃地向老板介绍自己的成果,换来的,却是老板的“呵呵”。原因在于,很多HR们主张的收益“太虚了”,复杂无比的算法更像是海市蜃楼。

  现实情况是,老板们关心的是三张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HR们既不能从资产的角度用人力资源会计让自己的活动进入三张表,也不能从项目的角度让自己的活动进入三张表。于是,所以的数据化就像是自说自话,并没有统一到老板和直线经理们的频道里。

  不应走向狭义人才盘点

  这是近年来比较火的一个方向,但我不得不说,这个方向也许是走入了歧途。人才的确是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致胜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人才是原料,必须放在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系统)中才能产生组织能力和组织绩效。狭义的人才盘点忽略了组织模式的作用,仅仅盘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却忽略了管理幅度、组织决策速度等有关“模式”的因素。当然,要仅仅盘点人才而忽略组织模式可能也有两条出路:

  第一,人才盘点必须是放到组织模式中进行盘点,说明人才在组织中聚合的状态。例如,我设计过一个“人才活力曲线值”的算法,这既是说明了人才的年龄(司龄)分布,同时也说明了组织中的创新和竞争氛围。又如,我设计过一个“人才成长率”的算法,说明了员工在组织中得到有效成长的程度,有效成长的员工是正能量,沉积下来的员工股就是负能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gaofa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