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建:从第一走向惟一的技术赌徒

   2023-06-15 互联网3160

  刘迎建和汉字手写识别技术的渊源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世纪70年代末,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通讯兵。有感于通讯兵的熟记很多密码之苦,他萌发了研制自动中文密码翻译机的想法,但是种种方案都有一个弊病,即需要复杂的学习记忆,一般人不易掌握。

  1984年,刘迎建的目光投向了“汉字手写识别输入”课题。经过1年多时间的研究,他发明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成了中国首创,并在1986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那时,国际上也刚刚兴起第一股手写识别技术研究热潮,包括APPLE、IBM、COMPAQ、AST等许多公司都涉足其中。

  1987年,刘迎建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破格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和柳传志一样,他也成了中科院的一名最基层的研究员。后来,他和柳的人生轨迹在那个刚刚开始鼓励创业的年代发生了变化,后者以贸-工-技的路线发展出了中国内地最大的IT企业,而刘迎建则因坚持技术而放弃了多次挣钱的机会,一手把汉字手写识别技术带到了今天。

  上世纪90年代初,刘迎建接到了第一笔大订单。当时,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他正处孕期的33岁的妻子不得不介入开发工作。过度的辐射和缺乏活动导致了早产,孩子被医生鉴定为“存活的可能性不怎么大”。“好在现在我的孩子很健康。”他说道,好像直到今天才刚刚松了口气。

  为响应中科院“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号召,刘迎建在1993年以30万元组建了北京中自汉王科技公司。大约两年以后,香港的一家PDA厂商提出希望以5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他的技术,他拒绝了,理由是“不利于技术创新”;上世纪90年代后期,PDA开始兴起,又有人希望与他合作,结果他还是拒绝了,理由是“这东西别人已经做过了,不是技术上的新突破”。

  对技术的执著不仅让刘迎建和他的公司错过了许多赚钱的机会,而且还使公司不得不面对市场培养初期的寂寞和无奈。在追求五笔输入的年代,用手写板输入会被人看成是“电脑盲”。加之当时的手写识别技术还不很完善,汉王公司的发展一直处于小规模滚动发展的水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