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糊涂”领袖的国际野心

   2023-07-11 互联网2700

  早在多年以前,混沌中的华为就已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未来:《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一条:“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封闭与开放

  华为是一家封闭的公司吗?

  2003年春节以后,华为在媒体的曝光率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与思科的纠缠使之成为“IT第一案”的当然主角,华为的身影被放大、放大再放大;依靠海外市场的崛起,迅速扭转了华为在2002年的颓势,那一年,豪赌3G并与“小灵通”失之交臂的华为遭受了“决策失误”的指责,并于当年出现了公司创办以来的首度业绩下滑。

  尽管任正非依旧谨言慎行,但与思科交恶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理解为华为公众形象的转折——华为戏剧性地将当年业绩拨高了30%,并使其品牌的海外知名度一路飙涨。

  有人发现,一向沉默的华为开始低调而又积极地、用它专业化的水准与公众以及主流媒体斡旋;媒体对华为的言论开始微妙地从猜测、质疑地口吻更多地转向肯定与证实;华为甚至还用对待其客户一般的礼遇,款待国内外知名媒体的造访。尤其是在宣布与思科和解之后,华为的积极表现为其此次的“和谈”结局赢来了胜利者的形象。

  华为内部人士说,这一切实际上都来源于任正非已经“默许了媒体的炒作”。但是并不仅仅是思科改变了任正非和华为,只不过,这个事件适时地出现在华为向国际化迈进的关键时刻。

  实际上,任正非一向的低调有两重注解:专注于通讯设备领域的华为,长年与国内运营商打交道,客户的性质决定华为直销为主的营销模式,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做PC、家电等终端消费品的联想、TCL、康佳等企业,品牌指向的不同决定了华为内敛的性格;另外,华为并不是一家无时无刻必须接受投资者拷问的上市公司。

  而任正非并不是一个内敛的人,熟知的人说,任言谈直抒胸意,为性情中人,他可以为最小的客户竭尽全力,但不会为好事的媒体费一点口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